馬克·吐溫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杰出作家,原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1835-1910)。自幼生長在密西西比河的小鎮(zhèn)上,青少年時期曾經做過排字工人、舵手、軍人、內華達銀礦工人和新聞記者。1965年因幽默故事(卡拉韋拉期縣馳名的跳蛙)一舉成名,成為聞名全國的幽默大師?!榜R克·吐溫”,原意是“兩尋”,取自水手的行話,意思是“水深12尺”,指水的深度足以使航路順利通過。186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以后便以此為筆名,他的杰作多半取材童年生活,尤其是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如長篇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1876年)及《哈克貝利·芬歷險記》(1884)均為密西西比河小鎮(zhèn)為背景。馬克·吐溫還寫了些針砭時政,諷刺封建制度和宗教以及抨擊黑奴制度的小說,如與查·沃納合寫的《鍍金時代》,以英國為背景的《王子與貧兒》和《亞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國人》(1989年)以及《傻瓜威爾遜》(1894年)。他站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立場,以幽默諷刺的手法,揭露美國資本主義虛偽的民主和自由,抨擊美國種族主義對黑人迫害。馬克·吐溫晚年在作品中流露出對現實的失望和對“有產階級”的悲觀態(tài)度。如作品《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人是怎么回事?》(1906)、《神秘的來客》(1916年)。他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長篇、中篇、短篇小說和政論、雜文、游記等,全集共25卷,主要作品差不多均有中譯本。馬克·吐溫被稱為“美國文學之父”,這是因為他的作品以密西西比河最美國化的風土為舞臺,寫實地描繪了住在那里的人們的生活,成了野性和稚嫩的美國文學創(chuàng)始之作,也成了代表美國文學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