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第一章 舍勒的思想資源
一 基督教思想
二 生命哲學
三 現象學
第二章 情感、價值與位格
一 情感
二 價值
三 位格
第三章 愛的優(yōu)先地位及其秩序
一 愛的優(yōu)先地位
二 愛的秩序
第四章 同情現象的差異
一 他者之我與原初的心理之流
二 同情的形式與本質
三 情感一體與文化類型
第五章 怨恨與價值判斷
一 怨恨的本質與功能
二 怨恨與基督教道德
三 怨恨與現代倫理道德
四 現代人價值意識的扭曲
第六章 羞和羞感的現象學
一 “羞”的本質及意義
二 “性羞感”及其功能
第七章 悔悟與新生
一 悔悟的本質、意義和根源
二 悔悟與德性的進步
第八章 悲劇與價值的毀滅
一 悲劇的構成條件
二 悲劇中價值毀滅的不可避免性
第九章 受苦的意義
一 受苦現象的本質
二 歷史上的受苦方式批判
三 受苦與文明的發(fā)展
第十章 信仰與宗教行為
一 神性存在的基本特征
二 宗教行為
三 上帝的存在問題
四 沒有人能夠避免宗教行為
五 基督教與當今世界
第十一章 當代人價值意識的轉變
一 制度意識與制度交往
二 價值的數量化及其后果
三 他是什么和他是誰
四 沒有英雄只有偶像的時代
五 怨恨與恐怖主義的根源
結語 當今世界的脆弱與堅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