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為常務主編,與查爾斯·辛格(Chales Singer)、DJ.霍姆亞德(E. J. Holmyard)和A-R-霍爾(A. R. Hall)一起與這部著作發(fā)生關系,至今已有35年了。這部著作是按照英國一家領先的化學公司—帝國化學工業(yè)有限公司(簡稱ICI)——贊助的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其最初構思為5卷本,旨在最寬泛的意義上囊括從人類文明發(fā)端至19世紀末的整個技術史。繼而,作為唯一的主編,我負責 1978年出版的涵蓋1900-1950年的后續(xù)兩卷本的工作。牛津大學出版社作為學術著作的出版者,把這兩卷本看作它成立500周年慶典的一部分。最后,包括整部著作的綜合索引的最后一卷第皿卷于1984年問世。可見,這部《技術史》占據了我的大部分工作生涯。就我而言,對我在過去歲月里觀察到的一些變化進行反思也許并無不妥。 帝國化學工業(yè)有限公司對于這部厚重之作頭5卷的支持,是具有卓識遠見的贊助的一例。作為一家國際性的、以科學為基礎的公司,它的活動是過去許多代人的成就促成的。它開始有些意外地意識到,一旦產生了需求,居然沒有一本能供學者們在進行更專業(yè)的工作之前作為首選參考書的綜合技術史。這部《技術史》恰如其分地用事實填補了這個空白,以至于除去一例之外,沒有一部堪與其媲美的替代性著作出版過,這個例外就是李約瑟(Joseph Needham)的不朽之作《中國的科學與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它向西方和東方學者同樣揭示了新的世界。雖然這部書的第一卷在1954年問世,卻仍然未完成,不過已經勝利在望了。極其遺憾的是,原來的5卷《技術史》完成之前,很少有這類發(fā)人深思的著作可以援用。也許我們將會在21世紀看到東西方的貢獻都整合在其中的一部全球視野的技術史。然而必須承認,這樣一種可能性不單單是學術上的,欲使此類計劃得以成功,管理人員的素養(yǎng)也是至關重要的。作為這部及其他著作的主編,我始終明白在多大的程度上應歸于作者們,正是他們貢獻了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來創(chuàng)作一個個章節(jié)。但是,像音樂家一樣,他們的努力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音樂,完全是建立在他們齊心協(xié)力的基礎上的。 《技術史》這部著作分兩批問世的原因曾招致人們的評論。當1950年著手籌劃這部書時,在時間上,世紀的更替似乎剔羅輯上的終點。早年的經驗主義為牛頓(Newton)的物理學、拉瓦錫(Lavosier)和道爾頓(Dalton)的新化學及工業(yè)革命所遵循。但是,19世紀后半葉不斷有新的現(xiàn)象被發(fā)現(xiàn)(尤其在電學領域內),這種本質上機械的經典觀點是不合時宜的。20世紀伊始,人們看到相對論的出現(xiàn),隨后不久是量子力學的創(chuàng)立。那時,人們發(fā)覺這不僅說明了難以與早期的研究相調和的態(tài)度變化,而且還要求向普通的讀者引進難以掌握的艱深的理論概念。然而到1970年,局面有了一些改觀。1945年原子彈戲劇性的突然出現(xiàn),促使公眾注意到原子物理中產生的理論和實用兩方面的重大發(fā)展,并且新一代的讀者已然成長起來,他們所受的教育至少對于這些新的發(fā)展給予了關注。因此,把《技術史》從1900年推進到1950年是與時俱進的。意味深長的是,在保持實質上同等研究水平的條件下,這半個世紀需要兩整卷的篇幅,而至1900年的技術史則有5卷就夠了。自1950年以來,技術演進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了,預期補充的兩卷將把《技術史》延伸至今。可以想見,不僅對于當時存在的各個領域的重大進展,而且在微電子和計算機、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空間探索和研究、核動力、機器人等新領域,人們都必定會發(fā)現(xiàn)新的天地。 盡管這部《技術史》迄今未遇到競爭對手,它的一個主要目的是成功的,即作為更細致的研究的基礎,它提供了一份易于了解的文獻來源,從而在技術史方面激起了人們的興趣。有趣的是,這些研究已經顯示出地域上的區(qū)分。在英國和歐洲其他大部分地方,在技術上注重的是1922年建立的紐科門學會傳統(tǒng)—所謂的具體細節(jié)進路。社會、政治和經濟等因素的重要性得到充分的認識,但卻是與技術創(chuàng)新直接相關的。然而在美國,近30年來,人們認為社會、政治和經濟這些因素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毫無疑問,其部分原因是許多美國的科技史學家有著大學文科的背景和少許的工藝知識。然而,說得更嚴重些,在美國,20世紀的技術被廣泛地看作美國的技術的同義語,卻把世界其余地方的貢獻大大抹煞了。值得高興的是近一二年內有證據表明,年輕一代的美國技術史學家正在質疑這種內省的、狹隘的態(tài)度,而提倡一種更開明的研究方法。 這部《技術史》長期以來一直是標準的參考書,無疑反映了這樣的事實:英語已經變成世界上最廣泛接受的語言。此外,它的流傳因為日文版、意大利文版的出現(xiàn)而增加了。我與T"K-德里(T. K. Derry)在1960年出版的《技術史》頭5卷節(jié)本《技術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Technology),已經用這些文字和西班牙文、荷蘭文面世。很榮幸,中國的科技史學家們現(xiàn)在認為應當把這部《技術史》譯成他們自己的文字。我十分清楚這需要巨大的工作量,因此我感謝所有為此勇于合作的人。我衷心地希望,這部書在他們這個有著幾千年不斷的技術創(chuàng)新史的國家中所激發(fā)起的研究,將是無可匹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