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九八五和一九九二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先后編輯出版《林徽因詩集》和《中國現(xiàn)代作家選集·林徽因》卷以來,出版界對林徽因似乎日益關注。除各類文集中零散收錄了不少林徽因的詩文外,僅我所見到的選集就又有兩種:陜西太白出版社編印的一個與梁思成的合集,以及華夏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百家”《林徽因》卷;此外還見有傳記或類傳記兩種。然其編、著中的種種問題,實在有負于林。另有(美)費慰梅的《梁思成與林徽因》一書,原是一部好傳記,可惜我們看到的譯文又不大讓人放心。 “百花”這個集子,可能是目前搜集林徽因遺存各類文字最全的了。一九九九年四月,其初版面世。然而由于我工作不力,校訂方面留下不少問題,再版時才得以改正。為此謹向第一版讀者致以深切的歉意。 林徽因作為一位學者和作家,一生寫過的東西比發(fā)表過的要多得多,而佚失的文字比保留下來的又多得多。這是中國現(xiàn)代文化界的一個真正的損失。那原因只能從多半個世紀中國辛酸的歷史中去尋找,而不能責怪什么人。 這個集子與其它林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既包括了林的文學作品,又包括了她的建筑學作品。兼詩人與建筑學家于一身,本來就是林徽因個人的文化特征,可惜過去的林集多半為文學出版機構所編選,建筑學家林徽因的面貌由是無從充分展現(xiàn)。 本集的另一特點是盡可能地收集了她的書信,盡管遠不完全,卻也涵蓋了她從留學時代直到晚年的一生,而且全部是純粹的私信,從而極其真切地展示了她在文學、建筑、政治、感情、家庭,以及把這一切都交織在一起的社會生活中的心路歷程,有血有肉有淚地反映了那一段歷史。有的段落,看得出寫的時候是多么急切和激動,不僅字跡潦草,甚至有點語無倫次。對于那些有意研究林徽因以及她所代表的那個時代和文化的人來說,這是真正可靠的原始材料。作為她的后人,我也只是從這個意義上才把這些原純屬她個人的東西向讀者公開的。 本集還有一個特色,即收錄了她的幾封英文信。從而可以看到林徽因的另一個側面。林徽因自己說過,她是受雙文化教育長大的,因此,英語在她不是一種語言“工具”,而是一種內在思維和表達方式、一種靈感,一個完整的文化世界??梢哉f,沒有英語,就沒有“文化的林徽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