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第一章 中國詩學之伊始
一、《詩論》的作者是誰
二、《詩論》與《詩序》之同異
三、《書·堯典》與“詩言志”的提出
四、“詩言志”的神圣證明
五、詩與音樂的神秘性
第二章 “詩言志”的多面觀
一、“詩”的多義性
二、詩從“之”不從“止”
三、“志”的多解性
四、“情志”理論的“獨立”與比照
五、從命到性,從性到情
六、孔子論詩不及于情嗎
第三章 《詩》的采、觀與賦詩明志
一、采詩的可信性
二、“專對”的語義場
三、從斷章取義到以意逆志
四、詩可以觀
第四章 詩教或詩用
一、思,而無邪;言,而無游
二、“溫柔敦厚”尚屬可信
三、詩是一種“持”
四、有言、無言之吊詭
五、“四始”與夫妻之愛
六、以色喻禮與“賢賢易色”
七、《詩論》也講美刺
八、“正/變”極不可靠
第五章 《詩經》大部分不來自民歌嗎
一、從孔子不隨便刪詩說起
二、夫子惡鄭聲卻不棄鄭風
三、《詩》對民歌的增飾或加工
四、民歌最愛夸飾
五、“物質貧困者,精神不會富有”
第六章 詩可以群:套語,過渡儀式
一、“切磋”跟“群”有什么關系
二、詩、樂的群集與諧振作用
三、集體抒情
四、“廒興”與相喪
五、《詩經》里的模板句節(jié)
六、可供參照的“套語”或“水詞”
第七章 風雅頌的由來
一、詩,風詩與樂曲
二、“風”與性信息交流
三、雅夏正聲
四、雅、南,由樂器而樂曲
五、從舂牘“相力”到儒者“相禮”
六、頌:容:誦:鏞
七、頌重儀容
第八章 作為詩歌技法的賦比興
一、賦是“流水賬”
二、技法的比興,其區(qū)別
三、所謂“詩體”的比興,與美刺的聯系
四、引譬連類與觸物感興
五、興的“領引”與“隱奧”
六、興,采摘母題與贈遺之風
七、韻興
第九章 儀式之“興”與求雨的儒
一、“興”字的來源與構成
二、“興”與領和之制
三、興風起雨
四、雩與興,雨與巫與儒
五、灌、釁與興雨、興辭的關系
第十章 “興于詩一立于禮—成于樂”的鎖鏈
一、詩的啟蒙或認知功能
二、“樂語”、“文言”和“不學詩,無以言”
三、“押韻”(成均)就是高等教育
四、“立于禮”:生命形態(tài)與軌范的確立
五、“樂”——人生的最高境界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