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華北藥廠用何炳林研究出的新390樹脂,不但將鏈霉素純化,還免掉了原來藥廠所使用的劇毒試劑苯甲胺,使工作人員及車間人員不致中毒,同時簡化了工藝流程。1975年用新390樹脂代替原來的生產流程后,不但年利潤提高了300多萬元,還能出口創(chuàng)外匯。因而新390樹脂的研制及應用獲得國家發(fā)明三等獎。江西樟腦生產廠,長期擬用離子交換樹脂作催化劑從莰烯生產樟腦,但均失敗。后經使用何炳林制成的D001×7CC樹脂,解決了這問題,同時產品達到出口標準,經濟效益顯著,從而獲得天津市科技成果一等獎。何炳林的一位博士生在論文工作中提出了氫鍵吸附的概念,并在銀杏葉活性物質提取的研究中得到了應用?,F(xiàn)該項成果已實現(xiàn)產業(yè)化,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為此,何炳林獲得了普通高校優(yōu)秀教學成果國家一等獎(1989年)和天津市科技成果一等獎(1992年)。這是教學、科研和生產三結合的成果。20世紀80年代以來,伺炳林將大孔離子交換樹脂及吸附樹脂的研究和應用擴展到生物醫(yī)用材料和生物技術上,促進了多學科的相互交叉滲透,發(fā)展了邊緣科學技術,獲得多項研究成果。例如:1.在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體上引入不對稱碳原子的基團,利用其對光學活性氨基酸對應體親和力的差異,提出拆分D.L.氨基酸的新方法;2.H系列吸附樹脂用于血液灌流及)爭化血液,僅天津市與北京市的醫(yī)院在80年代初用這種樹脂就救活了百多名的重癥服安眠藥中毒患者,到90年代初,根據該樹脂的銷售量估計,在全國可治好一至兩干名病人;3.NKA型樹脂具有獨特的化學結構,既能吸附水溶性的結合膽紅素,又能吸附脂溶性的非結合膽紅素,用于從肝損傷患者腹水中除去膽紅素,已用于臨床,取得了很好的醫(yī)療效果;4.球形碳化吸附樹脂用于人工腎,從血液中吸附肌酸酐及尿酸,效果很好,是活性炭無法比擬的,另外這種樹脂還能作色譜固定相;5.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系不治之癥,以免疫吸附樹脂對患者進行血液灌流,已證明能用于臨床;6.用HA-1及HA-2吸附樹脂進行血液灌流,同樣可治療尿毒癥;7.用大孔吸附樹脂作載體,將酶固定化,可將氨基酸拆分。以上的研究成果,大大豐富了離子交換樹脂與吸附樹脂的內容。何炳林在科學研究中,一直堅持一定的研究方向,不斷開拓,形成特色。在學風上,求實,創(chuàng)新,進取。他在國內外已發(fā)表科研論文約800篇,獲專利約10項,科研與教學獎共30項。其中較重要的有:1987年離子交換樹脂及新型吸附樹脂的合成、結構與性能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9年獻身國防科學技術(獲解放軍國家科學技術工業(yè)委員會榮譽獎);1978年離子交換樹脂(獲6項科學大會獎);1979年新型大孔離子交換樹脂(獲天津市科技成果一等獎);1998年國家自然禾斗學基金重大項目“生物醫(yī)用材料基礎研究”(獲國家教委一等獎);1997年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2000年高選擇性吸附分離功能高分子材料(獲科技部杜邦科技創(chuàng)新獎,排名第一);1983年選擇性吸附樹脂血液灌流裝置治療安眠藥中毒(獲天津市科技成果二等獎);1989年建立教學、科研與生產三結合的教學新體系(獲國家教委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何炳林院士自到南開大學任教以來,共培養(yǎng)600多名本科生,百多名碩士生,64名博士生及15名博士后。在南開大學工作時,何炳林院士曾多次去美國、日本、加拿大、前蘇聯(lián)等地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也曾與北京大學馮新德院士及武漢大學卓仁禧院士多次組織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此外,他還有很多的社會學術兼職。他曾被選為1959年天津市勞模、1980年全國勞模及天津市特等勞模,1964年及1978年被選為三屆及五屆全國人大代表。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