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要做別人不想做和不能做的 在聯(lián)想初創(chuàng)之際的1985年,柳傳志和聯(lián)想集團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對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并不清楚。他們也交過學費,經受挫折之后才覺得應該搞明白再干。他們也曾試過搞一些短平快的項目,盡快積累資金,但由于缺乏經驗,20萬元的創(chuàng)業(yè)資金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就被騙去了一大半。 后來他們賣過彩電。因為當時彩電是緊俏產品,于是他們幾經周折從電視機廠搞來一批彩電,加價之后再賣出去。因為不懂得計算成本沒有把該納的稅金加到售價里,賣完以后稅務部門上門征稅,最后一算賬,賠了。于是又從鄰近的農村買來一些蘿卜之類的蔬菜,守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的門口,賣給下班回家的職工,知識分子臉皮薄,做買賣怕被人看見,只在遠處守著。他們也賣過旱冰鞋和電子表。就這樣,最終才把賣彩電的虧損補上。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之后,柳傳志他們冷靜下來,開始思考自己應該干什么,能干什么。 當時,電腦剛剛進入中國內地,人們對它還十分陌生,基本處于發(fā)達國家向中國進行簡單的產品輸出階段。而當時由于剛剛改革開放,中關村林立的電腦公司大多數以貿易為主,從國外進口電腦,然后再加價賣出去,一臺 286電腦零售價4萬多元人民幣,可以賺2萬元利潤。 柳傳志他們心想,自己是研究計算機的,與純粹民辦的企業(yè)相比他們有官方的背景,身后還有一個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他們當然應該做電腦。 既然瞄準了電腦這一方向,就應該堅持走下去。因此,從那時開始,柳傳志就始終把企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定位于計算機領域,目標是成為長期的、大規(guī)模的高科技企業(yè)。在此后的發(fā)展過程中,無論是面臨嚴重的競爭危機,還是面對國內暴利的房地產熱、炒股熱,聯(lián)想都心無旁騖,一步一步地向目標逼進。 在結合市場并分析自身之后,柳傳志和創(chuàng)業(yè)者們有了自己清晰的思路,他們認識到公司的優(yōu)勢在于自身的技術。所以不應把主要精力放在計算機的買賣上,而這正是當時國內眾多的計算機企業(yè)所樂此不疲的。柳傳志說,我們要做別人不想做和不能做的,于是他們選擇了另外一條路——計算機服務。 恰好這時候中國科學院進口了500臺IBM計算機配給其下屬的上百家研究院。得知這一消息后,柳傳志和現(xiàn)在的常務副總裁李勤天天跑中國科學院。當時有很多其他的公司也在爭這筆業(yè)務,但是,李勤他們開出的超低價格無疑具有更大的競爭力,而且新技術公司有很多人曾經參與過我國大型機的研制,技術力量很強,加上這些人不懈的努力,一趟一趟地跑,終于感動了中科院,于是科學院把這500臺計算機的驗機、培訓、維修的業(yè)務交給了他們。 就這樣,那兩間簡陋的小平房迎來了第一樁大生意。500臺計算機把兩間小屋堆滿了,由于場地小,排不開,只好騰出一間屋子驗機。其他人便都擠在另一間小屋里辦公。這筆業(yè)務做得非常不容易,做完之后,扣除3%的成本,只剩下1%的利潤,但是,由于李勤他們服務、培訓等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得到了用戶的好評,最終把他們的服務費漲到了7%。于是,終于掙到了公司的第一筆巨額利潤——70萬元。 賺這筆錢主要靠的是技術,是以驗機、培訓、維修機器等為主要服務內容,采取出賣技術勞動力的方式賺取的。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不需要很多投資,而他們出賣的技術是國家?guī)资晖对谒麄兩砩系某杀荆恍韪顿M,這可能是新技術公司積累資金的最好方式。利用自身的知識和技術,柳傳志他們終于掘得了完全屬于自己的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