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前言
導論 本研究的問題與方法
第一節(jié) 研究的背景或問題的緣起
一 問題的社會學性質
二 問題的歷史與事實背景
三 政策背景
第二節(jié) 問題的現狀與既有的研究
一 農村貧困問題的歷史與現狀
二 關于農村貧困問題的既有研究概覽
三 對既有研究的反思
第三節(jié) 本研究的視角
一 從特殊(貧困)到一般(經濟狀況)的轉換
二 分析單位:農戶
三 研究目的:解釋性研究
四 時間維度:橫向研究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
二 方法的特色:定量與定性的結合
第五節(jié) 本書的結構
第一章 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jié) 關于農戶經濟行為的基本理論觀點
一 實體主義學派
二 形式主義學派
三 階級關系學派
四 歷史主義學派
第二節(jié) 關于農戶經濟理性的爭論
一 有關“經濟理性”的爭論
二 有關“農民理性”的爭議
三 有關“中國農民經濟理性”的討論
第三節(jié) 本文所持的理論觀點及其與研究的關系
一 理論觀點
二 理論觀點與本研究的關系
第二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jié) 概念的詮釋與操作化
第二節(jié) 變量的設置
一 變量設置的原則
二 變量設置的具體途徑
三 設置的變量及解釋
第三節(jié) 問題的設置
一 問題的設置
二 調查指導語
三 調研問卷的信度和效度(1)
第四節(jié) 研究假設
第三章 調研過程
第一節(jié) 調查地的選取與樣本的構成
一 調查地區(qū)的選擇
二 抽樣
三 調研入場方式
第二節(jié) 研究過程
第四章 定量研究(一):基本統(tǒng)計分析
第一節(jié) 農戶經濟狀況描述
一 統(tǒng)計描述
二 純收入、戶人均純收入的分布檢驗
第二節(jié) 貧困和收入分配現狀
一 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
二 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
第三節(jié) 假設檢驗(一)
一 不同組農戶收入之間的差異
二 家庭生命周期與經濟狀況之間的關系
三 農戶的經濟理性
四 農戶的家庭生命周期和經濟理性之間的關系
五 假設檢驗(一)小結
第五章 定量研究(二):多元統(tǒng)計分析
第一節(jié) 因素分析
一 因素分析及其與本研究的關系
二 因素分析的過程與結果
三 調研問卷的信度和效度(2)
四 因子記分
第二節(jié) 多元回歸分析
一 多元回歸分析及其與本研究的關系
二 回歸分析的過程
三 回歸分析的步驟與結果
四 多元分析的結論與假設檢驗(二)
第六章 因素作用的機制
第一節(jié) 家庭成員結構
第二節(jié) 種植水田
一 種植水田
二 關于農業(yè)經濟的理論解釋
第三節(jié) 子女上學
第四節(jié) 經營山地
第五節(jié) 務工與醫(yī)療
一 務工
二 醫(yī)療
第六節(jié) 集體收入與旱地種植
一 集體收入
二 旱地種植
第七節(jié) 養(yǎng)殖業(yè)
一 養(yǎng)殖
二 專業(yè)戶
第七章 農民負擔與人情往來
第一節(jié) 農民負擔
一 農民負擔的涵義及其合法性標準
二 農民負擔的主要內容
三 臨湘市農民負擔的現狀
四 存在的問題
五 農民負擔不合理性的消除
六 村級負債
第二節(jié) 人情往來
一 臨湘市農戶的人情往來
二 人情往來的社會功能
三 從人情往來看臨湘市農村社區(qū)的類型
第八章 改造臨湘市農業(yè)的政策建議:農地產權的“科層制”
第一節(jié) 先導問題
一 價值中立與規(guī)范研究
二 農戶經濟的傳統(tǒng)性質
第二節(jié) 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的先前研究
一 舒爾茨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的思想
二 中國所采取的途徑
第三節(jié) 農地的產權制度
一 產權及其特征
二 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演變
三 中國農地產權制度的狀況、特征及其缺陷
第四節(jié) 建議
一 基本思路
二 基本含義和做法
第五節(jié) 建議的預計效果
一 建議的可行性
二 預計效果
結語
一 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
二 研究發(fā)現
三 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幾個問題
附論 假設檢驗中兩類錯誤的成因、發(fā)生概率及其相關問題——以單個總體均值檢驗為例
一 問題的緣起
二 α錯誤和β錯誤產生的原因
三 出現兩類錯誤的概率計算
四 對相關命題的說明
五 虛無假設優(yōu)先于研究假設——統(tǒng)計檢驗中的否證思想
參考文獻
致謝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