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膠片中復活
1978年5月北京電影學院恢復全國招生
朱辛莊,“第五代”誕生的地方
1979年《淚痕》、《苦惱人的笑》、《生活的顫音》
“傷痕電影”反思“文革”
1979年《小花》橫空出世
報曉電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70年代末徐克早期電視、電影創(chuàng)作歷程
陰差陽錯踏進武俠圈
1979年香港新浪潮唯一女將
許鞍華投奔新浪潮怒海
1981年第一屆金雞獎破空而出
中國首個專家電影獎誕生
1980年第四代登場之“北海讀書會”
第四代在北?!白x書”
1981年第四代登場之楊延晉
先鋒《小街》探索電影技巧
1982年第四代登場之鄭洞天
《鄰居》探討“紀實美學”
1982年第四代登場之吳貽弓
《城南舊事》締造經典散文電影
1982年臺灣新電影興起之《光陰的故事》
楊德昌拉開臺灣“新電影”序幕
第二章 短暫的繁華
1980年《神秘的大佛》輿論風波
“神秘大佛”腳下的商業(yè)萌芽
1980年第一部科幻故事片《珊瑚島上的死光》
“珊瑚島”:科幻的靈光乍現(xiàn)
八零初類型片之功夫片
1982年《少林寺》引發(fā)少林狂潮
八零初類型片之名著改編片
1981年岑范、嚴順開攜手《阿Q正傳》
八零初類型片之農村片
趙煥章 奉獻“農村三部曲”
八零初類型片之反特片
1980年北影拍攝《戴手銬的旅客》
八零初類型片之結語
類型片“集體滅絕”啟示錄
第三章 “78班”畢業(yè)
北京電影學院“78班”之首部長片
《紅象》:第五代的第一聲吼叫
北京電影學院“78班”之田壯壯
從來沒想過要做電影
北京電影學院“78班”之吳子牛
《喋血黑谷》成為1984年票房冠軍
北京電影學院“78班”之張軍釗
第五代發(fā)軔之作《一個和八個》
北京電影學院“78班”之李少紅
探索女性情感和精神世界
北京電影學院“78班”之夏鋼
新時期都市情感電影代表導演
北京電影學院“78班”之張建亞
從科影廠走出的“技術派”
北京電影學院“78班”之劉苗苗
當年年紀最小的學生
北京電影學院“78班”之謝園
我們的心靈已經焊死
北京電影學院“78班”之張會軍
當院長這事總得有人干
北京電影學院“78班”之何群
當初的我們那么單純
北京電影學院“78班”之馮小寧
“能做也能說”的人
北京電影學院“78班”之陶經
78級最知名的錄音師
1983年廣西廠成立“青年攝制組”
《一個和八個》:“第五代”來了
1984年“第五代”代表作《黃土地》誕生
革新電影敘事語言
第四章 另一段黃金年代
1983年香港內地合拍《自古英雄出少年》
少年英雄不是夢
1984年《人生》上路,1987年《老井》接力
吳天明與“西部電影”神話
1983年-1984年((A計劃》、《警察故事》
奠定成龍一線男星地位
1986年《英雄本色》空前賣座
吳宇森開創(chuàng)黑幫“英雄片”潮流
1986年謝晉導演《芙蓉鎮(zhèn)》
十年沉淀時代造就
1987年黃蜀芹編導內地首部“女性電影”
《人·鬼·情》:女性意識的無意覺醒
“87年商業(yè)片熱潮”之《京都球俠》
笑星大雜燴觀眾大狂歡
“87年商業(yè)片熱潮”之《神鞭》
探索藝術與商業(yè)的交叉
“87商業(yè)片熱潮”之《二子開店》
開創(chuàng)“二子”系列喜劇風潮
“87商業(yè)片熱潮”之《最后的瘋狂》和《瘋狂的代價》
另類“第五代”周曉文
“87商業(yè)片熱潮”之《東陵大盜》
盜寶“盜”來票房大熱
第五章 長大成人的季節(jié)
1987年《紅高粱》獲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
“第五代”導演創(chuàng)作轉型
1987年關錦鵬執(zhí)導《胭脂扣》
血似咽脂染蝶衣
1988年臺灣苦情戲《媽媽再愛我一次》
兩年后在內地空前轟動
1988年貝托魯奇執(zhí)導《末代皇帝》
意大利大師推開故宮大門
1988年《頑主》開拓京味喜劇
一部《頑主》幾個“大腕”
1989年《悲情城市》獲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
無情至極現(xiàn)悲情
1989年《賭神》開創(chuàng)港片票房新紀錄
王晶:我的電影始終都有觀眾
1989年《本命年》開創(chuàng)新城市生活電影
寫實電影新高峰
1990年西部武俠片《雙旗鎮(zhèn)刀客》
西部的英雄與浪漫
1991年《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青春殘酷物語
1991年起徐克《黃飛鴻》系列作品
《黃飛鴻》電影再度振興
1991年八一廠《大決戰(zhàn)》、《平津戰(zhàn)役》
國產軍事“大片”標本
1992年起黃建新執(zhí)導“都市三部曲”
轉型社會癥候浮世繪
1992年《大撒把》、《留守女士》
選擇“留守”還是“大撒把”
1992年張建亞編導《三毛從軍記》
“后現(xiàn)代喜劇”重塑漫畫經典
1992年起寧瀛執(zhí)導《找樂》、《民警故事》
平民的北京,陌生的北京
第六章 走向今天
1993年張藝謀改編余華小說《活著》
從“形式革命”走向“內容革命”
1993年陳凱歌導演《霸王別姬》
華人電影首獲“金棕櫚大獎”
1995年田壯壯執(zhí)導《藍風箏》
人道主義情懷滲透到血液里
1993年張元執(zhí)導《北京雜種》
“第六代”以“先鋒”的名義發(fā)聲
1994年《愛情萬歲》獲威尼斯金獅獎
現(xiàn)代城市的孤獨寓言
1996年《甜蜜蜜》引起全球華人共鳴
忘不了的愛情文藝片
1996年杜琪峰創(chuàng)立“銀河映像”
在個人風格與票房間走鋼絲
1997年賈樟柯執(zhí)導《小武》
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1997年陳果執(zhí)導《香港制造》
廢棄膠片寫就“草根情懷”
1997年馮小剛執(zhí)導《甲方乙方》
首開內地“賀歲片”先河
2000年《花樣年華》掀起“王家衛(wèi)旋風”
王家衛(wèi)式懷舊
2000年姜文作品《鬼子來了》
迎刃而上的悲喜劇
2001年《臥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江湖里臥虎,人心里藏龍
2001年王小帥執(zhí)導《十七歲的單車》
命運不可掌握
2002年陸川拍攝《尋槍》
網絡影迷群體浮出水面
2002年張藝謀執(zhí)導《英雄》
國產大片的英雄
2002年一2005年《無間道》系列
重振香港電影聲威
2004年《功夫》狂卷內地票房1.6億
那個從星仔到星爺?shù)娜?br />2005年12月中國電影博物館開館
將一百年的電影放進博物館
編后記為了明天的聚會
跋 啟蒙、朝圣和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