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期,人類處于蒙昧狀態(tài),并不懂得人死后要建造墳墓來安葬。這時的人們還沒有鬼魂觀念,對死者遺體的處理與對待野獸尸骨一樣,并沒有特別尊重。人類學家推測這時的人們會將尸骨遺棄于原野,有時候可以能還會將其分而食之。由于當時的生活條件相當惡劣,為求生存,人們可能較多地采取分吃尸體的方法?!睹献印をv文公上》指出:古代常有不葬其親的現(xiàn)象,親人死后,就舉而委之于溝壑,這樣尸體就被狐貍殘食、被蠅蚋姑嘬。墓葬的起源,從我國來說,大概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一萬多年,至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所占比例尤多,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墓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中,考古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墓葬的遺存。在一些老年男子、中青年婦婦尸骨的周圍,撒有赤鐵礦粉末,人們推測這可能表示給死者以新的血液,賦予新的生命。也可能表示他并沒有死,只是長眠罷了。也有可能是希望死者的靈魂,到另一個世界能夠繼續(xù)生存下去。此外,還有一種講法認為當時的人對于紅色某種特殊崇拜。再如長江上游的云南元謀大墩子遺址中,考古工作者共發(fā)掘了37座墓葬,其中有埋葬幼童的甕棺葬17座,葬具上往往有意識地開鑿一至三個圓孔。專家認為這種圓孔是供死者的靈魂出入用的,是靈魂不滅觀念的一種反映。古人類的葬式中,也無不反映出靈魂觀念。如最早比較多見的仰身直肢葬,一般認為這是代表睡眠的姿勢,含有請死者放心安睡的意思。二次葬是相當流行的葬俗,有在二次撿骨后將其按坐式擺入甕棺,大概含有坐看人世的意思;有將遺骨挖出后隨民族一起遷移后再葬的,大概有讓死者靈魂永伴的意思。屈肢葬也是古老的葬式之一,在廣西桂林甑皮巖、四川巫山大溪文化、湖北屈家?guī)X文化等新石器時代墓葬中十分流行,這種葬式有將死尸捆成胎兒狀,大概意謂怎樣來到人世,還是原樣離開人世間的意思。還有一種講法,說是含有讓死者盡快投胎、投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