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人來華訪書,在學術上,又是以日本中國學的建立為背景和原動力的。中國學作為近代文化學術中的新生一支,與傳統(tǒng)漢學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研究方法上崇尚客觀實證,重視文獻解析。他們把中國當作一個客體,一個相對于本國文化的“他者”來對待,十分注重對于研究對象的實地踏查:包括通過修學旅行感受中國;派留學生到中國進行語言和專業(yè)的進修;以及專家的文獻調查、地理及考古考察等,還包括與中國學術界、書業(yè)界的實際交流等等。這種本質性的轉變,濫觴于明治維新以后歐化風潮的80年代,實現于甲午戰(zhàn)爭后的90年代中后期。這后來華訪書的展開在時間上也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說,訪書活動是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一個涵蓋面寬泛的文化現象,它既是日本關注中國、滲透中國、殖民中國的社會思潮在文化學術領域的折射,又構成近代日本中國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通過訪書活動,可以從一個具體的側面,了解日本人對中國及中國文化關注的興趣點所在,同時展示中國學發(fā)展的實際態(tài)勢,及其與中國學術界、與中國文獻典籍、與中國書業(yè)界的相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