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總論新中國與新科學:高分子科學在現代中國的建立

新中國與新科學:高分子科學在現代中國的建立

新中國與新科學:高分子科學在現代中國的建立

定 價:¥37.50

作 者: 張藜
出版社: 山東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
標 簽: 自然科學總論

ISBN: 9787532849819 出版時間: 2005-10-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340 字數:  

內容簡介

  《新中國與新科學:高分子科學在現代中國的建立》以一個具體學科為案例,通過查閱大量原始檔案和對親歷者的訪談,以實證方法,回溯高分子科學自新中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前的建制化及早期發(fā)展過程;并將這一時期科學的發(fā)展作為一種社會活動,考察它與社會、政府及學術界自身的互動關系,進而探討中國現代科學的發(fā)展歷程與機制,并分析其積極的歷史作用及其固有的一些阻礙科學進步的缺陷。針對一門具體學科進行建制化的個案研究,是《新中國與新科學:高分子科學在現代中國的建立》新意所在,是以作者長期從事科學史研究的積累為基礎,輔以科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某些概念和方法的一個嘗試,表達了作者在中國近現代科學史研究中尋找新的研究視角與方法的愿望。

作者簡介

  張藜,1966年出生于云南昆明,哲學博士?,F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現代科學社會史、中國與西方近現代化學史研究。已發(fā)表“50年代初期院系調整對我國高等化學教育的影響”、“國家需要、部門利益與科學家自主性的調適——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籌建與初期發(fā)展為中心的探討”等論文十余篇。

圖書目錄

導言 新中國時期的科學與社會:以高分子科學為個案
第一章 高分子科學在中國發(fā)生、發(fā)展的必然性
第一節(jié) 國際學術背景
第二節(jié) 國內社會背景
第三節(jié) 高分子化學工業(yè)的初步建立
第四節(jié) 高等院校高分子化工教育的開展
小結 “為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而奮斗”
第二章 建立新型科研體制的嘗試: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高分子學科
第一節(jié) 背景:中國科學院成立之初的化學研究機構
第二節(jié) 上海有機所的高分子研究:尋求新制度下的發(fā)展空間
第三節(jié) (北京)化學所的籌建:各種力量的沖突與互動
第四節(jié) (北京)化學所的高分子研究:任務與學科建設之間的徘徊
小結 建立新型科研體制的嘗試
第三章 科學、生產活動的組織與協調:中國科學院高分子化合物委員會
第一節(jié) 1954年:第一次全國高分子化學會議
第二節(jié) 1955年:中國科學院高分子化合物委員會
第三節(jié) 1957年:《高分子通訊》
小結 科學活動中的“官方”組織
第四章 “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北京大學高分子化學專門化
第一節(jié) 高分子教學在中國的發(fā)軔
第二節(jié) 平穩(wěn)起步的北大高分子
第三節(jié) “大躍進”中的北大高分子
第四節(jié) 對北大高分子人力資源的分析
小結 “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
第五章 科學家在建制化過程中的作用:中國高分子科學家及其研究成果
第一節(jié) 中國高分子科學家的群體分析
第二節(jié) 對中國高分子科學領域研究成果的分析
小結 中國高分子科學家在建制化過程中的作用
結束語 試論中國現代科學活動的運行機制
附錄
一 1950年中國化學專家名錄
二 高聚化合物組研究工作計劃報告(1952)
三 關于高分子化學會議的工作報告(1954)
四 “高分子化學及重有機合成研究計劃協調座談會”資料(1955)
五 對高分子科學研究工作長遠計劃的意見(草案)(1955)
六 高分子科學委員會簡則(草案)(1955)
七 《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綱要(草案)》關于高分子科學的內容
八 《高分子通訊》發(fā)刊詞(1957)
九 《高聚物的分子量測定》序(1958)
十 十年來的中國高分子化學( 1949-1959)
十一 王葆仁先生對如何發(fā)展高分子的意見( 1961)
十二 高分子教研室不同職務教師的業(yè)務要求( 1963)
主要征引及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