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病原學與流行病學特征
第一章 流行概況
第二章 病原學特征
第三章 流行病學特征
第一節(jié) 傳染源
第二節(jié) 傳播途徑
一、蟲媒傳播
二、呼吸道傳播
三、消化道傳播
四、傷口傳播
五、人與病人之間的接觸傳播
六、母胎垂直傳播
七、鼠咬傷傳播
第三節(jié) 人群易感性
第四節(jié) 亞臨床型或頓挫型病例
第五節(jié) 流行特征
一、疫區(qū)類型
二、疫區(qū)的地理特征
三、發(fā)病類型
四、邊緣性
五、局限性
六、流行的周期性
七、季節(jié)性
八、年齡、性別和職業(yè)特點
第四章 預防
第二篇 發(fā)病機制和病理改變
第五章 發(fā)病機制
第一節(jié) 病毒的直接損害作用
一、病毒的組織定位
二、病毒的直接損害作用
第二節(jié) 免疫復合物形成
第三節(jié) 變態(tài)反應
第四節(jié) 補體激活
第五節(jié) 微循環(huán)障礙
第六節(jié)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與繼發(fā)性纖溶
第七節(jié) 內分泌功能的變化
一、兒茶酚胺的變化
二、垂體功能的變化
三、胰島功能的變化
四、腎素-血管緊張素ⅡAT-Ⅱ的變化
五、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變化
六、-羥色胺的變化
七、生長激素的變化
第八節(jié) 其他影響因素
一、腫瘤壞死因子的作用
二、氧自由基的作用
三、干擾素系統(tǒng)IFN
四、內皮素ET與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
五、心鈉素ANF
第六章 病理改變
第一節(jié) 病理變化基本特點
第二節(jié) 重要器官的病理改變
一、皮膚與黏膜的病理改變
二、體腔病理改變
三、泌尿系統(tǒng)病理改變
四、呼吸系統(tǒng)病理改變
五、心血管系統(tǒng)病理改變
六、消化系統(tǒng)病理改變
七、肝臟病理改變
八、神經系統(tǒng)病理改變
九、眼球病理改變
十、骨髓病理改變
十一、內分泌組織病理改變
第三篇 臨床表現(xiàn)
……
第四篇 診斷、鑒別診斷和誤診原因分析
第五篇 治療及護理
第六篇 并發(fā)癥及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