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叢書《見證日本侵華殖民教育》是抗日老戰(zhàn)士、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郭峰同志任名譽主任,齊紅深教授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重點課題的研究成果。它由1250位日本侵華殖民地教育親歷者的口述歷史和四千多件首次發(fā)表的歷史圖片構成。這是80多位專家學者花費二十多年心血搶救到的即將隨風而逝、不能再生的文化遺存,是中國民眾對二戰(zhàn)的歷史記憶,是中華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真實記錄,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源庫和民族精神賴以生長的土壤??谑稣叨际窃?897-1934年間出生的日本侵華殖民地教育的親歷者。他們多數是當時各種學校的學生或教師,也有滿洲國蒙古聯合政府等偽政權的教育行政官員或其他有關人士。不少人曾被日本侵略者毒打、關押、判刑。其中以東北淪陷區(qū)的居多,也有的生活在關內和臺灣、香港等淪陷區(qū)。分布在從小學、中學到師范學校、高等學校、軍事學校、技工學校及各種社會教育機構。本書的內容廣泛而又深刻。包括教育方針、政策、制度、規(guī)模、學校設置、管理、課程、教材、勤勞奉仕、軍事訓練、校內外活動、教學方法、師生關系、食宿衣著、心理活動,以及與教育相關的軍事政治、社會文化、風俗民情等等??谑稣叨紡淖约涸谏鐣v史中所處的那一個點上,以個人的親歷、親見、親聞和自我感受見證歷史,述說過去。許多老人的回憶是在病床上進行的。回憶使他們陷入痛苦和激動之中,不得不多次停下來,所以有些口述歷史存留著斷斷續(xù)續(xù)的痕跡。經過六七十年漫長歲月的沖刷,歷史事件的細節(jié)或許被打磨得變形,具體的人物、時間也難免模糊,但刻骨銘心的記憶內核卻因此而突顯出來,使問題的實質更加清晰可見。既可以從親歷者的生動回憶和具體事件、細節(jié)中看到普遍性的社會存在,從而認識日本侵華殖民地教育的全貌和本質;也可以看到殖民地教育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教師身上表現出的多樣性和某些差異,以及幾個親歷者對同一事件的不同感受。:這同依據檔案、文獻資料開展學術研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途徑、方法。教育這種社會活動也是一個過程,制定政策、制度是它的起點,作用在受教育者身上產生的效果和內心體驗是它的終點。這種從教育過程的終端入手以回顧受教育者的人生和心靈軌跡為視角來研究日本殖民地教育的作法,與從觀念形態(tài)、邏輯概念入手進行研究不同,它是直覺的而非抽象的,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是具體的而非籠統(tǒng)的,是實證的而非理論的,是紀實的而非推理的,是立體的而非平面的,是鮮活的而非僵化的,是充滿人情味和有血有肉的。記憶不僅是人的生理心理現象,而且是社會文化現象。青少年時期的經歷是人生文化積淀的基礎。口述者的生存環(huán)境、文化背景和在日本投降之后所受到的教育、影響,會對記憶原本不斷地進行修正,使得記憶的結果特別是對事物的認識產生某些變化。本書的口述者在民族、黨派、職業(yè)、地域等方面的分布相當廣泛。既有教師、干部、醫(yī)生、記者、科研人員,也有工人、農民、軍人、警察;既有共產黨的各級負責同志,也有國民黨和民主黨派成員、非黨派人士;還有長期從事對日外交工作的領導干部。他們所處的人文環(huán)境的廣泛性和社會地位的差異性,反映在記憶內容和態(tài)度變化上的軌跡,表現出了口述歷史引人入勝的獨特魅力,也提高了從文化學、社會學視角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價值。 本書使用的歷史照片和實物照片,是由口述者本人提供和齊紅深同志四處搜購的,是歷經多次浩劫殘存下來的歷史遺物。圖片不僅豐富了本書的內容,增強了可視性,而且可以傳遞大量文字所無法表達的信息。日本有人將殖民地教育當作二戰(zhàn)的閃光點加以宣揚,把中國對日本殖民地教育認識變化的希望寄托在年青一代身上。這套大型叢書是以實事求是的嚴肅態(tài)度紀錄整理的飽含血淚的歷史原本,是對日本右翼勢力掩蓋、歪曲、美化侵略歷史的有力回答。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歸根結底是要摧垮中華民族的國家觀念和民族精神,達到滅我國家、滅我民族、滅我文化的目的,妄圖使中國永遠不能獨立,永遠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中國共產黨十六大報告強調: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揭露日本帝國主義推行殖民教育的罪行,對于防止復活軍國主義,促進中日友好;對于反對臺獨,促進祖國統(tǒng)一;對于不忘國恥、發(fā)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書收錄的1250位老人,以及在采訪過程中結識的上萬名老人,他們都以耄耋之年、帶病之軀,反復表達一個共同的心愿:告誡子孫后代,要不忘國恥,振興中華,以史為鑒,開拓未來。這種民族的重托,歷史的責任,人性的呼喚,促使本課題組的全體成員艱難地跋涉前行,即使疾病纏身,債臺高筑,仍然知難而進。他們無私忘我的工作精神令我很受感動。值得欣慰的是,這項全國最大規(guī)模的搜集日本侵華證人、證言、證物的民間活動已經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老年報等200多家報刊雜志和互聯網已經跟蹤報道了七八年,日本、韓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和香港、臺灣等地區(qū)也多次進行報道。由于這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是中華民族對于日本侵華歷史的態(tài)度,不能不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組織的專家組鑒定指出本項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政治現實意義、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價值。這是對他們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恰當評價。明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我也已經是百歲老人了。編委會把老一輩擔心會被子孫后代遺忘的歷史記憶復制下來,使其傳播開去,為中華民族留下一份寶貴精神財富,對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我1905年1月出生于遼寧省海城縣,日俄戰(zhàn)爭后,南滿鐵路由日本霸占。我在少年時代,目睹和經歷了日本侵略者對家鄉(xiāng)人民的壓榨與殺害。南滿鐵路就在山后村西經過,我們家的菜地緊挨著鐵路。鄉(xiāng)親們到村西種地,經過鐵路時常常挨日本人的打罵。所以,我不僅和這些口述歷史的人們是同齡人,而且有著同樣的經歷、見聞和感受。在我走到百歲人生的時候,能夠為這樣一套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大型叢書作序,感到十分榮幸。因為他們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也是我一生為之奮斗的努力方向。 2004年4月1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