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歷史時期京杭大遠河的衰落及新生 清康熙、乾隆年間在大力治理運河的同時,又大治黃河,黃、淮、運一 度相安于時。及至乾隆后期,尤其是嘉慶、道光以后,疏于河工,使運河艱 澀日甚一日。咸豐三年(1853)黃河在銅瓦廂決口北徙,沖垮張秋鎮(zhèn)運堤,挾 汶水走大清河至利津人海,安山以北運河遂涸。同治(1862-1874)年間漕糧 改以海運為主,僅十分之一仍由河運。光緒二十七年(1901),漕糧全部改折 ,漕運停辦,封建政府對于運河的投入和熱情銳減,運河日趨殘破。 民國初年,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河道猶存,但缺水斷航,船舶早已絕 跡。 天津至臨清的南運河,因有漳、衛(wèi)二河在臨清注入,尚無斷流之虞,雖 有淤淺,尚可通行千擔以下民船。 山東境內魯運河,黃河以北一段,先前借黃濟運,泥沙大量沉積,河床 早已淤塞;黃河以南一段,水源尚較充足,但閘壩多已廢圮,調劑水源已有 困難,致使半數(shù)河道淤塞,剩下的另一半僅能勉強維持小型船只通航。 江蘇臺兒莊至淮陰的中運河,因有沂、泗、洳諸水作為水源,可通行民 船。但夏秋之際,如遇洪水暴漲,沖毀堤岸,則航行受阻。 淮陰至揚州的里運河,所經為平原地區(qū),湖泊廣布,河網密集,水源較 為穩(wěn)定,千擔以下民船自可暢通無阻,吃水較淺的汽船亦可往返行駛。 長江以南的江南運河,除江蘇鎮(zhèn)江京口常受江潮沖擊、浙江杭州錢塘江 岸常受海潮侵擾外,其余河段水源豐富,可以終年航行無阻。 浙東運河也始終保持著通航狀態(tài)。 針對其時京杭大運河的現(xiàn)實和面臨的種種困難,民國時期曾對運河進行 了一些局部的整治。如:河北境內,民國7年(1918)改建南運河,馬廠減河 口滾水壩為減水閘。蘇北地區(qū)除了多次浚深運河、修筑河堤以外,民國23年 至25年(1934-1936)期問又相繼修建了邵伯船閘、高郵船閘、淮陰船閘、劉 老澗船閘。江南運河、浙東運河沿途各地方當局也多次對河道、河堤進行了 浚治。 民國24年(1935),水利工作者曾提出治理運河方案,但民國政府鑒于各 方面的原因,無力付諸于實施。 解放以后,浙江、江蘇、山東等京杭大運河沿線各省,競相對轄內各段 運河進行了整治。1958年4月,國家批準了交通部提出的整治運河工程計劃 。京杭大運河從此又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