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是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他同荷馬、但丁和莎士比亞一起,并稱為歐洲四大文化名人。歌德的名字早已為我國讀者所熟知,他的作品,如《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維廉·麥斯特》等,深受我國讀者的喜愛。目前,國內已有兩種版本的《歌德文集》面市。與此同時,還有一本書雖然不是歌德本人所撰寫,在我國卻也同樣擁有眾多的讀者,那就是由愛克曼輯錄的《歌德談話錄》。《歌德談話錄》共分三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于一八三六年出版,第三部分于一八四八年出版。十九世紀的三、四十年代是德國歷史上的革命年代,由于歌德對革命采取懷疑和疏遠的態(tài)度,他就成了民主激進派攻擊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愛克曼這本記述歌德談話的書就理所當然地受到評論界和廣大讀者的冷遇。一八四八年革命失敗以后,德國的政治形勢起了變化,歌德越來越受公眾重視。特別是一八七一年德國統(tǒng)一以后,歌德更成為“奧林匹斯神”。記載這個“圣人”談話的書也就成了“圣書”。學術界更是將這本書看做研究歌德的必讀書目;有些專家甚至把這本書當做歌德自己的作品。另外,許多學者對書中記述的情景和談話一點也不懷疑會有失真的地方,絕對相信它們的可靠性??傊?,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絕大多數(shù)學者都把愛克曼的這本書看做是客觀地、忠實地記載了歌德的談話,是一份絕對可靠的第一手文獻。但是,這樣看待愛克曼的這部著作與他本人的原意是相違背的。他在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前言中指出:“歌德在不同情況下對不同的人顯現(xiàn)出來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就我而言,我也只能謙遜地說這是我的歌德?!睈劭寺耆溃涊d的那些情景和談話都帶有他自己的主觀成分,由他塑造出來的這個歌德只是他所看到的,他所認識到的以及他所能表現(xiàn)出來的歌德。盡管他也力求真實,但他的最終目的不是客觀地傳達歌德說了些什么,而是要為歌德樹立一座宏碑。愛克曼輯錄的《歌德談話錄》中的“談話”,并不是歌德談話的原始紀錄,而是經過他的篩選、整理、編排和加工以后的“談話”。但問題是,盡管書中的歌德的“談話”并不是歌德的原話,一些學風嚴謹?shù)臋嗤璧聦<胰匀徽J為這些“談話”就是歌德的原話。他們這樣做絕非出于無知或草率,而是來自堅實的信念。那么,愛克曼的這本書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了解一下愛克曼與歌德的關系以及愛克曼記錄、加工和出版歌德談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