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全4冊)》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羅貫中根據(jù)晉人陳壽《三國志》和南朝人裴松之為《三國志》所作注文中引用的大量野史雜記,并汲取平話雜劇中若干故事情節(jié)寫作而成的。羅本刊刻于明嘉靖元年(1522),共為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前有弘治八年(1494)金華蔣大器(庸愚子)序,梓行后時人“爭相謄錄,以便觀覽”(庸愚子序),新刊本亦隨之大量出現(xiàn),見諸于后人著錄的主要有:十二卷本系列——《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明萬歷十九年(1591)金陵周日校刻;《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明夏振宇刊刻;《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圈點三國志傳通俗演義》明鄭以楨刊刻。二十卷系列——《新刻按鑒全像批評三國志傳》,明萬歷二十年(1592)余氏雙峰堂刻,署書坊仰止余世騰批評;《新刊校正演義全像三國志傳評林》明萬歷間余象斗刻;《新刻京本補遺通俗演義三國全傳》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熊清波刊;《新鐫京本校正通俗演義按鑒三國志傳》明萬歷三十三年(1606)鄭少垣聯(lián)輝堂三垣館刻本;《重刻京本通俗演義按鑒三國志傳》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閩建楊春元閩齋刊本;《新鍥京本校正通俗演義按鑒三國志傳》,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鄭世榮刻本;另外,還有明萬歷間喬山堂刻《新鍥全像大字通俗演義三國志傳》;明刊《新刻湯學士校正古本按鑒演義全像通俗三國志傳》;明天啟三年(1623)黃正甫刻《新刻考訂按鑒通俗演義全像三國志傳》;明刻《新刻音釋旁訓評林演義三國志史傳》;明富沙劉榮吾刻《新鐫按鑒全像鼎峙三國志傳》、明雄飛館合刻《英雄譜》本《三國志》;煙水散人編次本《三國志傳》;江夏湯賓尹校正《全像通俗三國志傳》等,以上二十卷本系列,大多以羅本為底本,內容變動不大,書名亦大同小異。明末李贄把羅本二百四十回則合并為一百二十回,不分卷,題為《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后來的鐘惺評本《三國志傳》,吳郡寶翰樓刊本《三國志真本》,消初吳郡綠蔭堂覆明本《三國志》,清藜光樓南槐堂刊本《三國志》,均出于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