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總序/王先霈
總序/王先霈
導論
第一章 敘述
第一節(jié) 視角
一、視角與聲音
二、視角的承擔者與構成
三、視角的基本類型(非聚焦型/內聚焦型/外聚焦型)
四、視角的變異
第二節(jié) 敘述者
一、敘述者與真實作者、暗含作者
二、敘述者類型的新研究
三、敘述者類型(異敘述者與同敘述者/外敘述者與內敘述者/“自然而然”的敘述者與“自我意識”的敘述者客觀敘述者與干預敘述者)
四、敘述者的違規(guī)現(xiàn)象
五、敘述者的功能(敘述功能/組織功能/見證功能/評論功能/交流功能)
第三節(jié) 敘述接受者
一、何謂敘述接受者
二、敘述接受者的信號
三、敘述接受者類型(個體敘述接受者與群體敘述接受者/外敘述接受者與內敘述接受者)
四、敘述接受者的功能
第四節(jié) 敘事時間
一、時序(逆時序/非時序)
二、時限(等述/概述/擴述/省略/靜述)
三、敘述頻率
第五節(jié) 話語模式
一、直接引語與間接引語
二、自由直接引語
三、自由間接引語
第六節(jié) 非敘事性話語
一、公開的評論(解釋/議論)
二、隱蔽的評論(戲劇性評論/修辭性評論)
三、含混的評論
第二章 故事
第一節(jié) 情節(jié)
一、情節(jié)的構成(功能/序列)
二、情節(jié)的組織原則(承續(xù)原則/理念原則)
三、情節(jié)類型(錢型與非線型/轉換型與范疇型)
第二節(jié) 人物
一、人物理論之一:特性論(查特曼的“特性”概念/福斯特的分類/尤恩的人物軸線)
二、人物理論之二:行動論(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的人物理論/普洛普、蘇瑞奧的角色分類/格雷馬斯的“行動元”模式/“行動元”模式的轉換)
三、人物理論之三:符號論(巴爾特等論人物的語言性質/阿蒙的人物符號學模式)
四、開放的人物理論(人物理論述評/人物是一個過程)
第三節(jié) 環(huán)境
一、環(huán)境的構成
二、環(huán)境的呈現(xiàn)方式(支配與從屬/清晰與模糊/靜態(tài)與動態(tài))
三、環(huán)境的類型(象征型環(huán)境/中立型環(huán)境/反諷型環(huán)境)
第四節(jié) 敘事語法
一、現(xiàn)代語言學與敘事語法(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與敘事語法/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與敘事語法)
二、敘事語法研究綜述(普洛普的功能說/托多洛夫的層次說/列維一施特勞斯的神話結構/格雷馬斯的“符號方陣”和敘事語法系統(tǒng))
三、敘事語法的初步設想
四、敘事語法的未來
第三章 閱讀
第一節(jié) 文本類型
一、文本的悖論(易讀性/陌生化)
二、文本類型(陳述文本/疑問文本/祈使文本)
第二節(jié) 理想讀者
一、“理想讀者”的提出
二、理想讀者的“文學能力”(內在性/綜合性/動態(tài)性)
第三節(jié) 敘述閱讀
一、視角的把握
二、敘述者形象的判斷
三、敘事時間的辨析
第四節(jié) 符號閱讀
一、能指與所指(能指QO所指/能指>所指/能指<所指/能指≠所指)
二、代碼分析法
第五節(jié) 結構閱讀
一、重建深層結構
二、發(fā)現(xiàn)空白
三、尋找矛盾
結束語
附錄:金圣嘆的敘事理論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