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育各級教育高中數(shù)學·第2冊上(教師用書)

高中數(shù)學·第2冊上(教師用書)

高中數(shù)學·第2冊上(教師用書)

定 價:¥14.00

作 者: 張國聲
出版社: 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高中數(shù)學

ISBN: 9787805965451 出版時間: 2003-12-02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06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教與學整體設(shè)計》系列叢書是一套影響較大的教輔用書,該書通過教與學整體設(shè)計,展示了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模板,并提供了同步教輔中少有的資料和精到的習題。 該套叢書在新修訂版中其指導思想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與教學的有機整合;《教與學整體設(shè)計》系列叢書設(shè)計的是“運作的課程”,即課堂上實際實施的課程,也可稱作“體驗課程”,《教與學整體設(shè)計》系列叢書設(shè)計的教學內(nèi)容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gòu)成部分并作為相互作用的主體。教師即課程,教師不是孤立于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有機構(gòu)成部分、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課程的主體;學生同樣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體?!秴矔窂娬{(diào)師生互動,并創(chuàng)制了有效的互動教學平臺。教學與課程相互轉(zhuǎn)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tài)的、生長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完整文化。 (2)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控制;在課堂中,課程的接受知識大體包括三個方面:A型,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B型,教師個人的知識;C型,師生互動產(chǎn)生的新知識。按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教科書提供的知識要最大限度引發(fā)向教師個人知識及師生互動產(chǎn)生新知識的變化。從而使課程接受知識的A型、B型、C型三者的比例發(fā)生了變化。 (3)個性化教學的平臺,學生用書是在《教師用書》修訂完后,分離出來的。學生用書同步于教師用書,同時又能獨立成書,保持了學生用書的完整性。同時,學生用書保留了原叢書的核心內(nèi)容,例如師生互動欄目,在教師用書中,以教師為中心展開。在學生用書中則以學生聽課筆記的形式展開,強調(diào)學生“學”的過程,可把相關(guān)資料轉(zhuǎn)化為提問、填空,或其他相關(guān)情景。其余欄目則是同步替下,如課時作業(yè)、單元資料。其中背景資料部分,教師用書更加充實,學生用書則更加精簡。

作者簡介

暫缺《高中數(shù)學·第2冊上(教師用書)》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六章 不等式
6.1 不等式的性質(zhì)(第一課時)
6.1 不等式的性質(zhì)(第二課時)
6.2 算術(shù)平均數(shù)與幾何平均數(shù)(第一課時)
6.2 算術(shù)平均數(shù)與幾何平均數(shù)(第二課時)
6.2 算術(shù)平均數(shù)與幾何平均數(shù)(第三課時)
6.3 不等式的證明(第一課時)
6.3 不等式的證明(第二課時)
6.3 不等式的證明(第三課時)
6.3 不等式的證明(第四課時)
6.3 不等式的證明(第五課時)
6.3 不等式的證明(第六課時)
6.4 不等式的解法舉例(第一課時)
6.4 不等式的解法舉例(第二課時)
6.5 含有絕對值的不等式
第六章復習與驗收
第七章 直線和圓的方程
7.1 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第一課時)
7.1 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第二課時)
7.2 直線的方程(第一課時)
7.2 直線的方程(第二課時)
7.2 直線的方程(第三課時)
7.2 直線的方程(第四課時)
7.3 兩條直線的位置關(guān)系(第一課時)
7.3 兩條直線的位置關(guān)系(第二課時)
7.4 簡單的線性規(guī)劃(第一課時)
7.4 簡單的線性規(guī)劃(第二課時)
7.4 簡單的線性規(guī)劃(第三課時)
7.5 曲線和方程(第一課時)
7.5 曲線和方程(第二課時)
7.6 圓的方程(第一課時)
7.6 圓的方程(第二課時)
7.6 圓的方程(第三課時)
第七章復習與驗收
第八章 圓錐曲線的方程
8.1 橢圓及其標準方程(第一課時)
8.1 橢圓及其標準方程(第二課時)
8.2 橢圓的幾何性質(zhì)(第一課時)
8.2 橢圓的幾何性質(zhì)(第二課時)
8.2 橢圓的幾何性質(zhì)(第三課時)
8.2 橢圓的幾何性質(zhì)(第四課時)
8.3 雙曲線及其標準方程(第一課時)
8.3 雙曲線及其標準方程(第二課時)
8.4 雙曲線的幾何性質(zhì)(第一課時)
8.4 雙曲線的幾何性質(zhì)(第二課時)
8.4 雙曲線的幾何性質(zhì)(第三課時)
8.5 拋物線及其標準方程(第一課時)
8.5 拋物線及其標準方程(第二課時)
8.6 拋物線的幾何性質(zhì)(第一課時)
8.6 拋物線的幾何性質(zhì)(第二課時)
8.6 拋物線的幾何性質(zhì)(第三課時)
第八章復習與驗收
參考答案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