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最初都是樂歌,故按樂調《詩經》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風土之音,即各地民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這些詩大部分是民間樂歌,抒寫民眾的喜怒哀樂。雅,即“正”,指朝廷正樂,是西周王畿的樂調。雅又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三十一篇大部分是西周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其作者主要是上層貴族,多為歌頌始祖和先王的業(yè)績以及宴享活動等;小雅共七十四篇,多作于西周晚期,其作者既有上層貴族,也有下層貴族及地位卑微者,多怨刺之作。頌,即宗廟祭祀時演唱的祭歌,分為周、魯、商頌,共四十篇。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創(chuàng)了婚愛、戰(zhàn)爭、燕饗等永恒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