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的作者,在書中既表現(xiàn)了進步的思想,又表現(xiàn)了封建性的糟粕。他能無情地揭露紂王殘暴無道、虐殺人民的罪惡,肯定武王推翻暴君的統(tǒng)治是合情合理的行為,進一步提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激進主張,是具有民主因素的政治思想,在當時來說是有進步意義的。哪吒對其父親錯誤的反抗和斗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抗封建禮教和倫理觀念精神,這些都是進步的,應該肯定的。初讀《封神演義》會讓人們覺得書中人物及事件與當時社會生活毫不搭界,甚至連現(xiàn)實的影子都找不到,我們看到都是作者奇橘瑰麗的想象。然而,也就是這種想象引起了讀者興趣,進而又逐漸讀出一些深意,才使這部小說風行海內外,流傳幾百年而不衰。明代自嘉靖以后,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發(fā)展到令人忍無可忍的地步。吏貪官橫,民不聊生,社會危機日趨嚴重,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進一步發(fā)展,市民階層在蘇、杭等地開始顯示力量。正是在這種民怨沸騰的時代背景下,許仲琳以元代講史話本《武王伐紂平話》為底本,并參照其后流傳于民間的《列國志》西周部分,集合了民間神話、傳說、野史、軼聞、佛經故事等有關情節(jié),加進了許多天才的幻想,創(chuàng)編出來一百回、七十萬字的《封神演義》,通過抨擊暴君殷紂王來抨擊明代專制王朝。這正是《封神演義》的思想意義之所在。有的情節(jié)如哪叱剔骨還肉的描寫等還批判地觸動了封建道德的倫理秩序。在思想內容上,《封建演義》也有其不足之處,綜觀全書,我們會發(fā)現(xiàn),每回故事,每個人物的命運無一例外地都逃不出“定數(shù)”的安排,結局是“天定”的,不論人們(包括神通廣大的各路神仙)如何掙扎,大都徒勞無益,對命定的結局都無可奈何。這種宿命論的思想是全書的糟粕,這種思想無疑會對讀者產生消極影響。這是應該指出并予以注意的。《封神演義》是一部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神魔小說,以荒誕的幻想來塑造人物、展現(xiàn)故事、安排細節(jié)。作者的想象力是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