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貴在有特點,有個性,有獨創(chuàng)性。每一個讀者都想從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得到熏陶,得到啟發(fā),汲取精神營養(yǎng)。但是,哪怕是經典名文擺在面前,哪怕是反復鉆研,大多數讀者都往往不得要領。一篇文章、一首詩究竟好在哪里,要真讀懂、讀透、有體會,是很困難的,至于要用明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就更難了。中學語文課上,講到文章的寫作特點,常常令人大失所望。教參上講的,黑板上抄的,每每是一些陳詞濫調。什么反映了深刻的社會矛盾啊,表現了作者的真摯感情啊,抓住中心、詳略得當啊,等等,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所講文章的特點,而是文章的起碼及格線。而最為關鍵的文章的個性是什么,卻說不出來。套話、空話、廢話已經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頑癥。問題出在兩方面:第一,觀念;第二,方法。許多教學參考書與教學研究文章都片面地以為文章的好處就是反映了客觀生活,而忘記了反映客觀如果離開了作家的主觀個性,文章就沒有生命。光是著眼于文章與客觀社會生活統(tǒng)一性,就不可能領略作家的人格、個性的光彩。而要體悟到個性的動人力量,就不能停留在客觀對象與文章的統(tǒng)一性上。深入地研究,切實地捕捉作品的獨特魅力,應該從作品(形象)和客觀生活的矛盾開始,從個性與個性之間的差異開始??陀^對象是一樣的,乃至相同的,如果不同的作家,寫出來的文章都是一樣的,那文章就沒有任何生命可言了。文章的精彩就在于,在同樣的對象面前,每一個作家都能找到自己潛在的共鳴點,把自己的個性與獨特的心靈和對象的特征結合起來,做出不可重復的創(chuàng)造。不但要找到生活的特點,而且要找到自我的特點。高爾基說過,對于作家來說,最關鍵的就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是不容易的。因為別人的、權威的、流行的大現成了,幾乎不動腦筋就可以寫出一大套。而要找到自己就要擺脫陳詞濫調。要找到自己的個性,就要有抵抗陳詞濫調的魅力。話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不簡單。不要講寫作,就是在閱讀的時候,第一道難關就是作家的個性并不是擺在表面上的,而是潛藏在文章的深處的。文章總是要一篇一篇地讀,這就免不了孤立的傾向,而個性是獨特的,沒有對照物是不行的,要從孤立的文章中,把它找出來,是很困難的。孤立地鉆研,免不了在文章的表面滑行。有比較才能鑒別。個性、特點,在相互比較中,才能突出地表現出來。孤立地欣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只能看到他最表面的排比句,用詩的語言去美化環(huán)境和自我。把它和同樣寫月的文章放在一起,比如張秀亞的《杏黃月》、郭楓的《九月的眸光》,就不難從中看出反差來了。有了反差就不難體會個性的精彩了。原來,在朱自清式的詩意以外,還有那么廣闊的天地,心靈的選擇是那么多元,思想的空間是那么廣袤,個性的色彩是那么豐富。閱讀本身就是對讀者的心胸、情感、想像的開拓。這種開拓是無聲的,叫做潛移默化。經過一段時間,你的心胸開闊了,你的眼界高了,你的手就低了。這就意味著,你進步了。等到寫作的時候,原來一直以為是精彩的詞句,你覺得不行,你感到痛苦了。這說明,你在突破自己已有的水平,你的筆在探索更加自由的天地。任何比較都不外是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由于可比性是現成的,因而比較適合青少年的智發(fā)發(fā)展水平。在同樣的題材中,作者寫出了不同的文章,就不難給讀者一種啟發(fā)和沖擊。這一套詩文賞讀選本的編選原則就是從同中求異,從季節(jié)到植物,從日月星辰到山水花鳥,從童年趣事到父母之愛,可比性是現成的。只要讀者稍微細心一點,肯定是會個性的反差中,得到為人和為文的深刻啟發(f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