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典故一般分為事典和語典兩類。前者指人們在書面或口語中被反復引用并已約定俗成的古代故事,后者指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典故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僅從字面上往往看不出其真實的意義,因此學習典故時不可望文生義。如“東床”,不是指位于東邊的床,而是稱別人的女婿?!胺タ隆?,不是指砍樹做斧柄,而是指為人做媒;而“伐柯人”,則是指媒休。二是典故的表現(xiàn)形式和所表達的意思較靈活。如“分余光”,表現(xiàn)形式為“分輝”、“借余光”時,喻指請求別人幫助;表現(xiàn)形式演變?yōu)椤坝喙狻?、“余明”、“余照”時,則指對自己無用卻能給別人以幫助的東西。本詞典是學生學習的好幫手。我們在收條之時,對中小學教材和中小學生常見文學讀物中涉及的典故進行了系統(tǒng)搜錄。許多典故涉及學生應掌握的許多文學常識,如作家、作品等,通過了解與這些有關的典故,能使那些作家?guī)е幕盍ψ哌M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感受到他們的可親、可愛與可敬。有的作家或作品與不少典故有關,通過系統(tǒng)學習相關典故,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作品中涉及史實的前因后果,也能使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