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氡的基本知識
1.1 放射性基礎知識
1.2 氡的性質
1.2.1 氡的理化性質
1.2.2 氡的同位素
1.2.3 222Rn的輻射特征
1.3 大氣環(huán)境中的氡
1.3.1 大地的釋放
1.3.2 海洋的釋放
1.3.3 植物和地下水的載帶
1.3.4 核工業(yè)的釋放
1.3.5 煤的燃燒
1.3.6 磷酸鹽工業(yè)的釋放
1.3.7 天然氣的燃燒
1.3.8 建筑物的釋放
1.4 氡對健康的危害
1.4.1 斯尼伯格礦山病
1.4.2 流行病學調查
1.4.3 氡子體致肺癌的機理
1.4.4 氡致肺癌危險估計
1.4.5 氡的毒性
1.5 氡的濃度單位及換算
1.5.1 氡濃度CRn(Radon Concentrations)
1.5.2 平衡當量氡濃度EECRn(Equivalent 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s)
1.5.3 α潛能濃度PAEC或Cp(Potential Alpha Energy Concentration) 1.5.4 平衡因子F(Equilibrium Factor)19
第2章 地面工程室內環(huán)境氡的來源和氡水平
2.1 斯坦利事件與室內氡
2.2 室內氡的來源
2.2.1 氡的擴散和遷移
2.2.2 室內氡的來源
2.2.3 室內氡的進入模型
2.3 我國室內氡濃度的水平與分布
2.3.1 以往我國對環(huán)境氡濃度的研究
2.3.2近年來我國對室內氡水平的研究
2.3.3 我國室內氡濃度的地區(qū)分布
2.3.4 我國主要城市房屋中的氡濃度的變化趨勢
2.4 高氡建筑物原因分析
2.4.1 建筑材料
2.4.2 傳統(tǒng)生土建筑
2.4.3 大型建筑物
2.4.4 伴生礦與溫泉
第3章 地下工程內部環(huán)境中氡的來源和氡水平
3.1 地下工程內部環(huán)境中氡的來源
3.1.1 巖石和土壤
3.1.2 地下水
3.1.3 建筑材料
3.2 地下工程內部環(huán)境的氡水平
第4章 氡的控制標準
4.1 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和ICRP的建議
4.2 國外氡的控制標準
4.3 我國有關氡的控制標準
第5章 氡地質潛力與氡地質潛勢圖
5.1 氡地質潛力的評價
5.1.1 氡地質潛力調查
5.1.2 地質資料
5.1.3 航空放射數據
5.1.4 土壤測量數據
5.1.5 室內氡數據
5.1.6 氡指數和置信度指數
5.2 氡地質遠景潛勢圖
5.2.1 美國的氡遠景
5.2.2 我國的氡地質填圖與氡地質潛勢研究
第6章 建筑工程防氡理論分析
6.1 氡的遷移機制
6.1.1 氡借助母體長距離遷移(有源氡遷移)
6.1.2 氡借助流體長距離遷移(無源氡遷移)
6.1.3 氡的擴散遷移(無源氡遷移)
6.2 氡的擴散系數與射氣系數
6.2.1 擴散系數
6.2.2 射氣系數
6.3 射氣介質表面的氡析出
6.3.1 氡在射氣介質中的傳播
6.3.2 半無限大介質表面的氡析出
6.4 氡的積累
6.4.1 氡積累的一般方程和計算模型
6.4.2 封閉空間中氡的積累
6.4.3 穩(wěn)定通風狀態(tài)下,通道型通風空間風流中氡濃度的增長
6.4.4 房間型通風空間中的氡濃度
第7章 地面建筑室內氡污染的防治措施
7.1 國外居住建筑常用的降氡方法
7.1.1 自然通風
7.1.2 強迫通風
7.1.3 熱回收式通風
7.1.4 覆蓋暴露的土壤
7.1.5 密封裂縫和開口
7.1.6 排水孔管抽氣
7.1.7 從地板下面抽氣通風
7.1.8 砌塊墻通風
7.1.9 防止室內負壓
7.1.10 室內增壓
7.1.11 地基減壓
7.1.12 空氣凈化器
7.2 國外新建住宅的防氡方法
7.2.1 氡進入住宅的主要途徑
7.2.2 新建建筑物的原則
7.2.3 減少氡進入室內路徑的方法
7.2.4 減少真空效應的方法
7.2.5 易于實行降氡的建造房屋的方法
7.3 國外高氡房屋的確認和采取降氡改造的實例
7.3.1 初次測量
7.3.2 跟蹤測量
7.3.3 氡的來源分析
7.3.4 地質潛勢分析
7.3.5 房屋的降氡改造
7.4 國內地面建筑室內氡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7.4.1 地基或底層地面的防氡處理
7.4.2 墻面的防氡
第8章 地下建筑防氡設計
8.1 氡污染防治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8.2 地下工程的勘察選址
8.3 工程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核素含量的控制
8.3.1 工程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核素含量
8.3.2 工程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核素含量指標——內照射指數和外照射指數
8.3.3 工程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核素含量指標控制
8.3.4 國內外建材放射性核素限量標準的比較
8.3.5 地下工程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控制的注意事項
8.4 地下工程建筑隔氡措施
8.4.1 地下工程建筑隔氡主要解決氡向室內的對流與擴散
8.4.2 地下工程圍護結構的防氡要求和建筑防氡的構造措施
8.4.3 地下工程圍護結構內的建筑防氡層主要是防止氡的擴散進入
8.5 工程通風降氡的計算與選擇
8.5.1 通風降氡的計算
8.5.2 地下工程內表面氡平均析出率的估算
8.5.3 降氡通風率的選擇
8.5.4 降氡通風在工程中的應用
8.6 工程給水排水的防氡設計
8.6.1 水中氡向室內空氣中的擴散轉移
8.6.2 地熱水資源的開發(fā)和應用
8.6.3 工程給排水的防氡設計
8.7 防氡工程驗收
8.7.1 民用建筑工程及其室內裝修工程驗收時,應檢查下列資料
8.7.2 防氡工程驗收的評價
第9章 氡濃度的測量
9.1 室內氡濃度的測量
9.1.1 概述
9.1.2 室內氡測量的不確定度
9.1.3 快速測量和連續(xù)測量方法
9.1.4 累積測量方法
9.1.5 氡衰變產物的測量
9.1.6 篩選測量和跟蹤測量
9.1.7 質量控制
9.1.8 對氡測量儀器和人員的基本要求
9.2 土壤氡濃度的測量
9.2.1 靜電擴散法
9.2.2 靜電收集α譜分析
9.2.3 ATD探測器232
9.3 表面析出率的測量
9.3.1 α譜法
9.3.2 閃爍室法
9.3.3 駐極體法
9.4 水中氡濃度的測量
第10章 防氡材料與施工
10.1 國內外建筑防氡材料的研究進展
10.2 防氡材料氡發(fā)射率檢測方法
10.2.1 駐極體法測量氡表面析出率
10.2.2 活性炭法檢測
10.3 不同建筑材料的防氡性能研究
10.3.1 聚合物水泥砂漿的防氡性能研究
10.3.2 其他建筑材料的防氡性能檢測
10.4 防氡涂料的研究
10.4.1 墻面和頂面的防氡涂料
10.4.2 防氡復合地面材料
10.4.3 防氡涂料的制備工藝
10.4.4 顏料漿主要組分的選擇
10.4.5 防氡涂料基本配方的確定
10.4.6 顏基比對涂膜防氡效率的影響
10.4.7 厚度對涂膜防氡效率的影響
10.4.8 不同涂膜的防氡效率
10.4.9 自然老化對涂膜防氡效率的影響
10.4.10 防氡涂層防氡效率檢測
10.4.11 涂料性能和有害物質含量檢測
10.4.12 抗裂封底涂層性能檢驗
10.5 防氡工程的施工
10.5.1 防氡工程的設計要求
10.5.2 建筑工程防氡施工需要注意的問題
10.5.3 施工要求
10.5.4 材料要求
10.5.5 防氡涂料施工方法
10.6 防氡工程驗收
10.6.1 民用建筑工程及其室內裝修工程驗收時應檢查的資料
10.6.2 防氡工程驗收的評價
附錄 有關標準規(guī)范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