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其實都在不斷地讀書,有的人還在母親的懷抱里,就跟著母親熟悉紅紅綠的各種圖案。有的人手里握著筆,趴在書本上離去的。但讀書的結果也各有各的不同,有的人讀進去就出不來,有的人讀書以后卻模仿一些負面的做法,而有的人則從讀書走向成功,這閃爍群星中就有眾多院士的身影。那么,為什么有的人讀書會進去以后出不來呢?我們不妨看看院士是怎樣讀書的。中國兩彈一星”的功臣于敏,他讀書是經歷了薄——厚——薄的過程,從薄到厚,了解知識的廣泛性,再從厚到是透過字面提煉出精華。他認為書越讀越薄更有于知識的應用,不被書籍所累。北京的人民大會堂音響是由聲學家馬大猷設計的,他家的書堆滿了一面的墻壁,他讀書不是從頭到尾地看,而是了解書的基本內容,碰到問題知道到哪本書中找答案,讓書為我用。生理學家王志均是從無字句處讀書,讀一句能識其正面、背面,并追求從字里行間思索出新意。氣象學家葉篤正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讀要常帶批判和挑剔的眼光,信又不信,不被書牽著鼻子走。他愛看武俠小說,俠客的絕處逢生對他的科研有借鑒,在山窮水盡時,他會放下研究,在夜深人靜處尋求靈感的突現。與士聊天,你會發(fā)覺他們各方面的知識都很豐富,其實這是他們博覽群書的收獲。楊叔子是機械工程專家,他認為,理工科學生每星期至少要讀一本文史哲方面的書籍或一部中外文學作品,因為邏輯思維是正確的基礎,形象思維則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建筑學家吳良鏞說讀書還要學會割舍,因為人在每個時期讀書的興趣是不一樣的,要勤于淘汰一些書,主要是騰出空間容納新知識,這樣才會博學。院士讀書還有一些趣事,谷超豪家里有一張醫(yī)院里用來送藥的活動推車,但車不是推重物的,而是為了便于讀書。要看書時,家里哪里安靜,哪里光線好,就把車推過去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