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臺兒莊戰(zhàn)役前后,在河南境內大別山下的一座小縣城里,一群熱血青年辦起了救亡工作講習班。這里有家庭背景、個人經歷各不相同的青年男女,他們不論擔任教師,還是學員,都懷著同樣興奮的心情,辦壁報,搞演出,下鄉(xiāng)宣傳抗日。他們的中堅人物參加了共產黨或黨的外圍組織,活動實際是在黨的領導下開展著。其時國民黨實行消極抗戰(zhàn)的政策,特務組織的魔爪已伸到該縣,縣城內的封建頑固勢力也竭力反對和壓制講習班以及后來的戰(zhàn)教團的活動,這樣,各派勢力、各種人物都無可避免地在抗日救亡的大考驗前顯出真面,甚至于一個家庭中,各個成員的表現也是涇渭分明。但抗日救國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不管反動勢力如何猖獗,都不可能扼殺愛國運動的蓬勃生機;而在這彈丸小城發(fā)生的一切,正是當時國內形勢的某種縮影。小說以生動的語言、典型的細節(jié)塑造了一系列性格氣質鮮明獨特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住同一寢室而個性全然不同的羅蘭、林夢云、黃梅,有青年教師羅明、畫家楊琦、詩人陶春冰,通過他們的工作、學習和剛剛萌生的愛情,展示了抗戰(zhàn)初期救亡活動的真實場景,散發(fā)出濃郁的特定時代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