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道德觀念和倫理觀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賈政有王夫人,還有趙姨娘和周姨娘,這完全合乎當時的倫理道德。相反的,如果王夫人沒有生兒子,賈政卻不肯納妾,鬧了個"元后為大",那就嚴重違犯了倫理道德,可能連"除夕祭宗祠"的資格也要被取消。而在今天,納妾不僅公認為不道德,而且為法律所明文禁止,屬于犯法行為;"元后"則決不會受批評譴責,還能享受養(yǎng)老的優(yōu)待。短短幾十年(1949年以前某些地方的生活還和《紅樓夢》寫的差不太多),道德倫理觀念的變遷,竟如此之巨大;那么未來的人們的觀念,難道就會和現(xiàn)在一模一樣么?《蠻性的遺留》是美國人類文化學家J·H·Moore的一本通俗倫理學著作。他"先研究家畜中野性的遺留,再研究人類中的",讓我們看出,我們人類的行為并不是上帝規(guī)范的,而往往跟我們四只腳的堂兄弟頗有類似之處,這就是"蠻性的遺留"。由野獸進化到家畜,由野蠻人進化到文明人,是一個漫長的克服蠻性的過程。"人之所異于禽獸者幾希",摩耳認為這"幾希"就是人類具有良知,能夠同情,并且有求進步的愿望。達爾文謂良知為"人類一切本能中之最高貴者",Moore說:"文明是一列車。它拖著不少屬于古代的東西—不只是殘馀的本能,且有殘馀的風俗、信仰、觀念及制度。"人類為了創(chuàng)造更高級的文明,就需要發(fā)育良知,克服一切舊的殘馀的拖累,這就是本書給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本書由李小峰于1924年譯出,1925年北新書局出版后,迄未重版。孫伏園在序中說:"中國還有多少人沒有機會研究科學,得了這樣一本科學文學混一的著作,在了解上勝于讀那干燥無味的科學書好幾倍。"現(xiàn)在的中國,恐怕也還有不少人沒有機會研究科學吧,這就是我們決定將本書收入《人人袖珍文庫》的原因。本書的"外一種",也是李小峰翻譯,"新潮社"1925年出版的《兩條腿》它既是一篇講人類進化的故事,又是一篇動物生活的童話。作者丹麥的GarlEwala在世界上很有名,雖然中國人并不很熟悉他。兩書譯述時間接近,又都有周作人的序言,看得出在譯者心目中,這兩本體裁不同的書在所講述的事情和所表達的思想上,是可以放在一起的。鐘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