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夜色漸逝,晨曦初起。透過正在消散的薄霧,傳來叮咚叮咚的駝鈴聲,一隊一隊滿載各種貨物的駱駝正踏著積雪不緊不慢地邁向京城(圖①、圖②)。退回半個多世紀,這是北京的尋常景觀。北京原本沒有自然生長的駱駝。利用駱駝在北京搞運輸,始自元代。13世紀,蒙古大汗忽必烈修建了元大都城,初時有軍民人口四五十萬,至后期已達百萬之眾。為了解決軍民日常所需,被蒙古統(tǒng)治者所熟悉和垂青的駱駝自然成為運輸貨物的首選。到了明代,北京的駱駝運輸幾近絕跡。清代,駱駝復又普遍出現(xiàn)在北京。當時,蒙古人向清政府進貢或來京做買賣,都是把貢品或貨物用耐長途跋涉的駱駝運到京城北面的黃寺或外館一帶(黃寺,即東、西黃寺,分別為達賴、班禪來京的住所,蒙藏僧俗來京,必前至參佛禮拜;外館則為少數(shù)民族貴族進京時的招待所)卸貨,有時就地將多余的駱駝賣掉。清政府也在玉河橋、東直門外和通縣張家灣設館官養(yǎng)駱駝。但京城“駝戶”的駱駝多是從張家口外的駱駝市上換來或買來的。那時,在京西的石景山、門頭溝一帶,京南的良鄉(xiāng)、大紅門一帶,有很多靠養(yǎng)駱駝拉腳謀生的“駝戶”。進入民國后,雖然開始有了公路和馬車,但“拉駱駝跑城兒”仍很普遍,直到30年代初才明顯地減少。這是因為:一則政府南遷后,城里的需求大大減少;二則交通逐步改善,郊區(qū)出現(xiàn)了火車,方便快捷的膠皮轱轆馬車多了,再往后運貨的汽車也出現(xiàn)了。拉駱駝跑城兒的逐漸少了,但仍有少量駝隊給城里送煤。1949年北京解放后,駱駝不允許進城了,這種運輸方式才漸漸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