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育中國教育事業(yè)中日近代教育關系史

中日近代教育關系史

中日近代教育關系史

定 價:¥27.40

作 者: 楊曉
出版社: 人民教育
叢編項: 中國近代教育專題史論叢
標 簽: 中國教育事業(yè)

ISBN: 9787107183560 出版時間: 2004-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 頁數(shù): 463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中日近代教育關系史》論述了1895年至1945年中日兩國教育關系的歷史演進、特征,以及不同群體和代表人物的獨特作用。該書在近代中日教育關系史料的發(fā)掘和事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較大進展。全書以文明的沖突與融合為切入點,從文化心理層面探究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轉(zhuǎn)換,日本對華教育侵略與中國人民維護教育主權的斗爭等,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楊曉 1953年出生,江西萍鄉(xiāng)人。1982年于東東師范大學畢業(yè)后到遼寧師范大學任教,1988年于東北師范大學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2003年于浙江大學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F(xiàn)任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文化學等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主編、參編《中國教育史綱》、《中外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比較與中國大學入學考試改革》、《教育社會學》、《日本侵華教育史》、《中日教育關系史》、((世界教育史大事記》等著作二十余部,參加研究“六五”、“七五”、“九五”和主持“八五”、“十五”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多項。曾榮獲2001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強敵與先生——民族危機
下的教育選擇
第一節(jié) 中日教育關系易位的歷史際遇
一、從洋務教育看中國人的心理弱勢
二、來自日本明治維新教育的啟示
第二節(jié) 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學習日本教育的
導向與政策
一、康有為以“以強敵為師”的立論
二、維新運動時期學習日本教育的改革嘗試
三、清政府赴日留學和考察教育政策的確立
第二章 留學與考察——民族屈辱
下的教育壯舉
第一節(jié) 《勸學篇》與留學日本熱
一、《勸學篇》與救亡圖存
二、游學與社會改革
三、游學取向從“西藝”到“西政”
四、留日學生對“速成”游學的批評
五、對留學日本教育中民族歧視的抗議
第二節(jié) 教育官員、學者:的赴日教育
考察
一、清末日本教育考察的概況
二、中日教育官員、學者的教育認識交流
三、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學習與實踐
第三節(jié) 日本回應中國赴日留學與考察
活動的個案
一、從事中國留學教育與考察活動的動機
二、與中國留日學生的沖突與磨合
三、赴中國的教育考察
四、改革中國教育的建議
第三章 模仿與改革——民族覺醒
中的教育變遷
第一節(jié) 留學日本與國民教育思想的
生成
一、留學日本教育與民族國家理想的建構
二、以日本為媒介吸收西方國民教育的思想
原素
三、留日學生、學者提出的國民教育思想
第二節(jié) 清末中國教育改革的示范者——
日本教習
一、日本教習涌人中國的歷史契機
二、日本對日本教習去華的不同認識
三、新式學堂對日本教習的大量需求
四、清末各級各類學堂中的日本教習
五、日本教習對中國教育近代化的作用
第三節(jié) 西方教學思想由日本導入中國的
個案分析
一、赫氏“形式教學階段”由日本導人的契機、
途徑與內(nèi)容
二、赫氏“形式教學階段”由日本導入的文化
特征
三、赫氏“形式教學階段”導人中國后的實踐
形態(tài)
第四節(jié) 癸卯學制與近代日本學制
一、近代日本學制對癸卯學制的重要啟示
二、癸卯學制對近代日本學制的借鑒
三、中日學者對癸卯學制的評論
第五節(jié) 《教育敕語》與《教育宗旨》
一、《教育敕語》的文化特質(zhì)及其歷史作用
二、《教育敕語》導人中國的基本脈絡
三、清末中國《教育宗旨》的頒布
第五節(jié) 模仿日本教育對中國教育改革的
影響
一、提倡國民教育
一、批判科舉制度
第四章 選擇與融合——民族復興中的
教育成長
第一節(jié) 1912~1937年赴日教育考察的新
視角
一、赴日教育考察的概況
二、赴日教育考察的主要特征
三、赴日教育考察記個案分析
第二節(jié) 20~30年代教育改革中的“東洋”
與“西洋”之爭
一、關于留學日本教育的討論
二、學制改革中的“東洋”與“西洋”之爭
第三節(jié) 留學日本與魯迅國民教育
思想的文化特質(zhì)
一、魯迅國民教育思想產(chǎn)生的日本探源
二、魯迅國民教育思想的文化特質(zhì)
三、魯迅國民教育思想的實現(xiàn)道路
第五章 批判與重構——民族崛起
中的教育道路
第一節(jié) 留學日本與李大釗開辟的新教育
道路
一、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對李大釗的影響
二、對日本文化教育的比較與批判
三、新民主主義教育思想的提出
四、“第三種文明”及其教育道路
第二節(jié) 楊賢江教育思想的發(fā)展演變與
日本教育
一、對日本教育思潮的譯介
二、對日本教育的政治批判
三、對日本新教育研究成果的汲取
第六章 獨立與對抗——民族救亡
中的教育生命
第一節(jié) 中國對日本文化教育侵略的
反抗
一、從教科書問題到“排日教育”問題
二、中國對日本拓殖教育的反應
三、日本對華文化侵略政策及中國人的反抗
第二節(jié) 戰(zhàn)爭中的民族教育觀與教育
政策
一、戰(zhàn)爭對中國教育的嚴重摧殘
二、戰(zhàn)爭中的民族教育觀
三、中國的抗戰(zhàn)教育政策
第三節(jié) 中國人民的抗日教育
一、國統(tǒng)區(qū)的抗日教育
二、解放區(qū)的抗日教育
三、抗日戰(zhàn)爭中的留學日本教育
結語
一、中日近代教育關系揭示反傳統(tǒng)教育的歷史
沉淀過程
二、中日近代教育關系是西學東漸與根源
意識互動的結果
三、中日近代教育關系建立在中國近代主體
之上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