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迷藏又叫“躲貓貓”,這可能是人類最古老的游戲之一,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即使在今天,仍有許多地區(qū)的孩子在玩這類游戲。這類游戲的玩法很簡單,盡管在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少細微的變化,但其核心依然是“捉”與“藏”,有時還要以黑巾蒙面,來猜測捉住的人。在網絡游戲層出不窮的時代,大多數(shù)古老的鄉(xiāng)村游戲已相繼消亡,碩果僅存的幾種,看來也難以逃脫日漸湮滅的命運。然而。捉迷藏是一個異數(shù)。即使在電子游戲機和變形金剛充斥的大城市,這個游戲依然表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如火如荼,方興未艾。它為什么會有這頑強的生命力呢?我想,也許是跟它無意中切中生命的主題有關。這個游戲就像一個寓言,它展示的簡直是一個人命運的縮影。而尋找作為游戲的主題,又何嘗不是人生的主題?人的一生,不停地奔跑,只不過為了尋找某種東西,而到底是什么,有時又難以確定。游戲過程中的盲目、偶然以及偶然中的必然,被一種樂觀的基調所貫穿。正如它所揭示的,無論你隱藏在哪一個角落,我總能將你找到。但結果往往出人意料,你以為找到的是張三。但可能是李四。這種陰差陽錯就像猜謎,你提供的答案是對的,但針對的卻是另一個謎面。該游戲的神秘性遂由此而生,并帶來了一種喜劇性的效果。我想正是這一點,使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為之著迷。蒙著臉去捉人,是嶺南地區(qū)頗為流行的一種游戲。場地通常是一塊空地或曬坪。曬坪是鄉(xiāng)村的游樂場,是孩子們嬉戲的舞臺,每天都上演著各式各樣的游戲。孩子王在地上畫一個大圓圈,眾人走了進去,而有個孩子的臉被黑布嚴密地包裹著,就站在圈子的中央。這就叫畫地為牢。孩子們不準走出圈外,目的乃是為了限制其活動范圍,如果允許四處亂走,那蒙面人是不可能觸摸得到的。該游戲男女不拘。人數(shù)不限,首先得抓出一個人來蒙上黑布,沒有誰喜歡做蒙面人,那就抽簽或抓鬮吧。粵西鄉(xiāng)下有一種獨特的選拔方法——采蘑菇。孩子王將手掌伸開,讓所有參與者將食指放入掌心。孩子王念念有詞:蘑菇白,蘑菇黑,林中的蘑菇任我采,不用花錢買!他說到“買”字時,手掌猛然收攏,孩子們必須迅速將手指撤離,否則就被抓住。唯一被抓住的人,那可對不起了,他將被蒙上一塊黑布,總之雙眼不能視物。這個蒙面人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在一片漆黑的虛空之中,抓住任何一個對手,并準確地說出他的名字。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