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1916年11月蔡鍔逝世后,滇軍總參謀長羅佩金受北京段祺瑞政府任命,暫代四川督軍。以唐繼堯為首的滇系軍閥集團,借助護國戰(zhàn)爭的勝利,大勢擴展實力,占據了云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許多縣區(qū)。1917年3月,羅佩金與四川軍閥劉存厚、被任命為四川省長的貴州軍閥戴戡,為爭奪成都控制權而展開巷戰(zhàn),結果羅佩金的滇軍大敗,戴戡戰(zhàn)死。唐繼堯因此大為惱怒。7月16日發(fā)布通電,聲討劉存厚“犯上作亂”,并組織“靖國軍”,自任總司令,浩浩蕩蕩殺進四川。1918年1月,唐繼堯以反對段祺瑞廢除《臨時約法》,擁護孫中山“護法”運動的名義,聯合四川、貴州的“靖國軍”把追隨段祺端政府的劉存厚、鐘體道等川軍趕出了四川。滇軍又控制了川南大部分地區(qū)。就在唐繼堯和他的軍長、旅長們各自搶占地盤,搜刮民財的時候,朱德率所部官兵,在瀘州附近鄉(xiāng)村剿匪安民,受到民眾的稱贊。四川軍閥混戰(zhàn)之際,各地土匪十分猖獗。瀘州一帶地近云南、貴州,土匪為害更勝于其他地方。當時朱德任靖國軍第三旅旅長。兼四川下川南清鄉(xiāng)司令?!盾姶卧乒人聲孕袝姟范?,是他在瀘縣東部剿匪作戰(zhàn)途中所寫。這是兩首田園詩歌。以行軍途中所見農村田園景色為題材。詩人以飽含熱情的筆墨,描繪出了川南農村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風光畫卷,譜寫出了動亂年代里,川南山鄉(xiāng)清新自然充滿生機而又籠罩著一層傷的田園牧歌。兩首詩實是上下篇。詩人以美術家的眼光,選擇景物。切取場景,捕捉秋日晨曦中那瞬息萬變的田園色彩、聲音,巧妙地組合成遠近結合。濃淡相宜,疏密有致,色彩艷麗而且生機勃勃的風光畫面。譜寫出充滿山野妙趣,聲情并茂的鄉(xiāng)村樂章。第l首寫水光山色,林木露珠,古寺佛塔。描寫對象是靜物多而動物少,妙在靜中有動。重在表現晨光與物色。起始首聯第1句“翠疊層巒曙色融”從大處著眼,遠處落筆,描繪重重疊疊的山巒和那浸染在晨曦中的漫漫翠林。清晨的陽光與無際山色、霧氣融在了一起。層層疊疊而又若隱若現的模糊的群山形象,被朝陽抹上了似有若無的淡彩,成為這幅風光畫最得體的廣闊背景。緊接一句“如珠曉露滴梧桐”。鏡頭由遠處而身邊,集聚到身旁的梧桐樹,樹上剛剛滴下的一顆露珠。一遠一近,一巨一細,一者模糊,一者清晰,相映成趣。接著的頷聯,“浮屠矗峙浮云外。古剎深藏古樹叢”。寫景狀物從上下著眼,在廣闊淺淡的畫面上,描繪出了巍峨的佛塔與空中飄動的浮云。塔的凝重、穩(wěn)固與云的輕柔、浮幻,又是相得益彰,凝重沉穩(wěn)之中蘊含靈動。繼而由塔向下看到佛塔旁邊隱于綠樹叢中的古寺院。塔之突出,寺之深藏,樹之古老,反襯出此處的幽深辟靜。以景物言,所寫集于一線、一處;以色調言,高塔、藏寺、樹叢都比較深、沉、冷、暗。頸聯“風漾田波翻碧綠,日烘榴火閃新紅”。則從寺院移出,攝取眼前一片碧浪、紅花,視覺觀察結合著身體所感。微風吹拂,田野蕩漾層層碧波;暖烘烘的陽光照耀盛開的石榴花,花變得更加鮮艷明麗,更加熱烈耀眼。從景物言,碧波、榴火著眼在面,依色調論,微風、碧浪、陽光、榴花都比較明亮、光鮮,美艷而熱烈。靈動中透出勃勃生機。山風、日光、榴火的動與高塔、古寺、樹林之靜,自然組合,妙趣天成。尾聯,“天然一幅佳圖畫,費盡蒼天點綴工”。面對此情此景,詩人由衷贊美天工神力,點染出了如此妙不可言的圖畫。悅目賞心,欣喜暢快之情,洋溢于詞章言語之外。第2首描寫星、人、鳥、霞和敗屋、曲徑、長堤等,動靜兼及而以動為主。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中,摻和著極不協調的破敗和荒涼。藍且一語道出,匪患逼得善良的人們紛紛離家出逃:匪患是加深農村凋敝的主要原因。從而揭示出肅清匪患,保地方平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靶锹淙讼▲B自忙,枝頭百舌巧如簧”。此詩一開頭就從視、聽兩方面描述了平靜山鄉(xiāng)異常冷清的景象。鄉(xiāng)村8月的早晨,星落El出,涼風習習,正是農民在田間忙碌的好時光,然而這里卻很少見到人。一個“稀”字道出了此地此時的冷落蕭條,也觸發(fā)讀者內心生出問號。是這方農人疏懶呢?還是這里本來就人煙稀少呢?與人事的冷清相反,鳥JLffl卻忙忙碌碌,熱熱鬧鬧。樹叢中傳出它們的一片喧鬧聲。鳥的熱鬧更烘托出山鄉(xiāng)的蕭疏。令人心中油然而生荒涼之感?!扒绻饨k爛朝霞赤,露氣瀲清宿草蒼。敗屋參差幽徑曲,垂楊稠密野堤長”。接著再以紅霞的熱烈,露氣飄浮下的蒼蒼秋草,進一步點染這異常的蕭疏、荒涼景象。然后筆鋒直擊殘破凄涼的荒村景物:高高矮矮的破房敗屋,彎彎曲曲無人行走的幽徑,長堤上長得出奇稠密的垂楊……,這一切都集中坐實了一個“稀”字。如此風光明麗,山清水秀的地方,為什么會變得如此人煙稀少呢?“出沒匪徒無雅趣,爭離美景鼠奔忙”。詩人接著回答:是因為土匪為害,無法生存的善良百姓。紛紛被迫爭先恐后地逃離這豺狼橫行的地方了。閱讀至此,讓人不盡惋惜、感嘆。詩人對民眾的同情、關愛,對土匪的憎恨之情躍然紙上。這一首詩看是寫景物,實則著意在人事。由眼見“人稀”寫到人走屋壞,再揭示人們被逼外逃的原因所在。全詩從頭到尾都沒有離開“人稀”這條主線。《軍次云谷寺曉行書所見》兩首,都以寫景狀物為主。結構嚴密,注重畫面效果,聲色兼?zhèn)洌椤⒕?、理自然交融,意在言外。這些都是兩首詩寫作藝術上共有的突出特點。兩首詩的結句評析,都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增強了全詩的藝術感染力。讀后余音繚繞,回味無窮。(潘大德)P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