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有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就是講求“通”。記載與評論客觀歷史進程的著作,如《史記》、《通典》、《資治通鑒》、《通志》、《通鑒記事本末》、《文獻通考》等,是通史性質的書。論說與評價史學本身演變的著作,如《史通》、《史略》、《史學要義》、《文史通義》等,是通論性質的書。通敘歷史的書有不同的體裁,如紀傳體、典制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等。通論史學的書有不同的重點,如有以論史法為主,有以論史意為主。章學誠曾以劉如畿與其相比較曰:“劉言史法,吾言史意”,“截然兩途,不相入也”(《文史通義·家書三》,中華書局,1961年版)。當然,史法、史意也還是互有聯(lián)系而不可截然分開的,章學誠只是極而言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