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名《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之一,被梁啟超譽為 “道家最精要之書”。作者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楚國苦縣( 今鹿邑縣)人,被后世稱為老子,曾做過周朝管理圖書的史官,后因不滿于當時動蕩變革的社會現(xiàn)實而悄然隱退,不知所終。 關于《老子》的成書年代,一直存在著爭議,比較流行的觀點是奠基于春秋末年,定型于戰(zhàn)國初年。成書后共分上篇《道經》和下篇《德經》兩個部分,八十一章,約五千字,集中體現(xiàn)了老子的哲學系統(tǒng),即由論宇宙而論人生,再由淪人生而論政治。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贝苏Z如長河瀑布,催人警醌。他的整個思想中,“道”是最高范疇,也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其社會政治觀則集中體現(xiàn)為 “無為而治”,后世帝王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多多少少地體現(xiàn)了老子的政治思想。 通觀《老子》全篇,洋洋五千言全用韻文寫成,多有對偶,以古音讀之,大致合韻,今音讀來亦有詩歌之節(jié)奏韻味。細細品讀,卻又不得不感嘆其文字簡約而意境深遠。 《莊子》又稱《南華經》,被譽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學著作。作者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期睢陽蒙縣人,曾做過漆園吏,后厭惡仕途,隱居著述。書成后,共五十二篇,后散逸,只剩得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全書以內篇為核心,其中的《齊物論》、《逍遙游》和《大宗師》等集中反映了莊子的哲學思想。 莊子繼承和發(fā)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因素,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他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 在寫作上,莊子以“寓言”、“重言”和“卮言”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文風恣肆汪洋、意出塵外,論說詭譎神秘、奇妙瑰麗,篇篇都成為先秦散文的典范,被魯迅先生嘆為“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因莊子的思想和老子的學說有一脈相承性,故二人被后世并稱為“老莊 ”。本書將《老子》和《莊子》輯錄在一起,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感受到先秦道家思想的傳承和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