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柏楊品三國》,全面解讀了三國歷史政治運作與權力游戲。全書配以75幅三國歷史事件地圖,幾乎概括了三國期間大部分的重大歷史事件,讓讀者立體解讀三國史。全書以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為藍本,全部用白話文重寫歷史,解除現代人了解歷史的閱讀障礙。讓最普通的大眾能夠無障礙閱讀、了解中國歷史,也是柏楊先生一生的心愿。該書選取了《柏楊版通鑒紀事本末》中三國時代的《第一個宦官時代》、《三國周郎赤壁》、《諸葛亮北伐挫敗》等三部,加上《中國人史綱》、《柏楊曰》中的部分章節(jié),輯選為《柏楊品三國》。三國雖然各自獨立,但消滅對方,追求統一的觀念和軍事行動,并沒有停止。他們都希望由自己統一中國,但誰都沒有這種力量。曹魏帝國開國皇帝曹丕,跟他的父親曹操一樣,是一個杰出的文學家,但他缺少他父親的政治軍事才能,只能維持父親遺留下來的局面,不能再開創(chuàng)新局。他曾數次進攻東吳帝國,但他無法渡過長江,以致使他竟講出既沒有知識,又沒有出息的話:“天老爺開辟長江,就是為了要分割南北?!彼懒撕?,兒子曹睿繼位,這個瓶頸人物,比他父親還不如,好像他的帝國已經統一了世界,而且固若金湯,他每天所關心的只是建筑宮殿。他死了后,侄兒曹芳在一場政變中,讓政權落到大將司馬懿之手。司馬懿死后,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當政,曹魏帝國遂走到末路。蜀漢帝國開國皇帝劉備,因他最親信的大將關羽被東吳帝國殺掉,以及荊州(湖北及湖南)被東吳帝國占領,于是向東吳帝國宣戰(zhàn)。但在猇亭(湖北枝江西北猇亭鎮(zhèn))會戰(zhàn)中,被東吳帝國新起的年輕將領陸遜擊敗,一氣而死,他的兒子劉禪繼位。劉禪乳名“阿斗”,是一個老實人,任用諸葛亮當宰相,把國家整個交給他。蜀漢帝國是三國中最小最弱的一國,它的南方四郡——越嶲郡(四川西昌)、永昌郡(云南保山)、益州郡(云南晉寧)、牂牁郡(貴州福泉),占蜀漢帝國面積的一半,于劉備逝世后,所有蠻族聯合叛變,歸降東吳帝國。諸葛亮首先討伐四郡,他拋棄高壓,完全采取心戰(zhàn),把蠻族領袖孟獲生擒了六次,而六次都放他回去再戰(zhàn)。當第七次又把他俘擄,又要作第七次釋放時,孟獲深受感動,發(fā)出重誓:“從今世世,永不背叛中國?!彼蛔袷厮氖难?,在諸葛亮進攻曹魏帝國時,四郡不但安定如常,還貢獻大量人力和財物。諸葛亮在沒有后顧之憂的情形下,對曹魏帝國先后發(fā)動了五次進攻。可是五次軍事行動中,卻有四次失敗。第一次二二七年出發(fā),于二二八年在街亭(甘肅莊浪)會戰(zhàn)中大潰。就在這次戰(zhàn)役中,大將魏延曾經建議:由子午谷(秦嶺峽谷之一)奇襲長安。可是這種冒險的軍事行動,超出了諸葛亮謹慎穩(wěn)健的性格,他不會不知道軍事行動有時是必須冒險的,但他不敢嘗試。之后曹魏帝國有了戒備,也就永遠失去這個機會。第二次仍是二二八年,諸葛亮在街亭失敗后,集結兵力,進攻陳倉(陜西寶雞),不能攻克,而糧食已盡,只好撤退。第三次二二九年,唯一的一次,把曹魏帝國所屬武都(甘肅成縣)、陰平(甘肅文縣)兩郡人民,全部遷入蜀漢帝國屯墾,這對人口稀少的蜀漢國力,是一大幫助。第四次二三一年,進攻上土邦(甘肅天水),而糧食又盡,敗還。諸葛亮最大的困難是萬山叢中,糧運不繼,所以他決定改用屯墾政策。于是在第五次二三四年攻擊時,進到鄙縣(陜西眉縣),沿渭水南岸,開墾耕種,作長期打算。然而就在鄙縣近郊五丈原,諸葛亮逝世。這對人才缺乏的蜀漢帝國是一個致命的損失,他的軍事職務由大將姜維接充,但宦官黃皓在劉禪身旁掌握大權,姜維的能力又遠遜諸葛亮,維持殘局已很吃力,不能再有超過諸葛亮的發(fā)展,蜀漢帝國也走到末路。東吳帝國開國皇帝孫權,當權時間最長,死的那一年(二五二)已七十一歲,距他接替哥哥孫策的位置,有五十二年之久。五十二年是一個漫長的日子,使他由英明而轉入昏庸,所以東吳帝國內部一直亂得像一堆麥秸。經過多次政變,最后一任皇帝孫皓,又是一位標準型的亡國之君。他最快樂的事是活剝人的面皮,而用鐵刷刷人的臉。他的一位大臣中風,不能言語,他認為他是假裝的,用火放到頭上燒他,一直把病人燒死。他曾經在冬天出游,憤怒的護駕士兵大聲喧嚷:敵人一來,我們就叛變。他跟劉禪是一個對比,劉禪太無能,孫皓則太無人性。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