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船船,是一種歷史最悠久的水上運輸工具。船的發(fā)明應追溯到遠古時代,古人從落葉和樹干在水中漂浮的現(xiàn)象中得到啟示從而造出了船。如《世本》中就寫著:“觀落葉因以為舟。”意思是古人看到樹葉落到水面上并且漂游的情景,于是造出了船。人類最早發(fā)明的船當是獨木船,制造的方法大致是:剖開原木的一面,并掏挖成凹形,即成船。在英國約克郡斯塔卡爾的一個沼澤中,發(fā)掘出一支公元前7500年的木槳,這支槳應該是用來劃一種獨木舟的。而在荷蘭的佩塞發(fā)現(xiàn)的一只獨木舟,其年代約是公元前6300年。這種獨木舟可以做得相當大,在英國林肯郡的布里格發(fā)現(xiàn)的一只獨木舟,競長達16米,寬1.5米。早期的埃及人和美索不達米亞人可能是用蘆葦造船,將捆扎好的蘆葦涂上一層瀝青或樹脂,便可在水中航行了。還有的船是用動物皮做成的,古代浮雕中的亞述兵士就乘著這種船過河。一種是愛爾蘭人的柳條舟——船用柳條編成,蒙上獸皮,然后再涂上柏油,另一種簡單得多的船是充氣的動物皮,如今中國的黃河中上游流域還有這種用動物皮制作的船——羊皮筏子。在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了陶舟及六支陶槳,這種模擬船形的玩具已能說明當時船的使用程度。在遺址文化層的一堵板墻中,還發(fā)現(xiàn)了斷面呈弧形,一端呈尖圓形的殘木一一它可能原來是一只獨木舟,廢棄后才用來修筑板墻。在其他遺址中也先后出土過木船槳。顯然船是當時人重要的運輸工具。舟楫的發(fā)明,是人類開始征服自然的標志。人們借助舟楫,延伸了自己的雙腳,也擴展了自己的眼界,漁業(yè)得以大發(fā)展,食物來源隨之豐富,氏族部落還能打破閉塞,增加與其他部落的來往,漸漸地這種來往就有了商品交換的色彩。盡管獨木舟難以抗拒狂風巨浪,但先民們仍冒著葬身魚腹的危險,大膽地用它飄洋過海,展示著生命的頑強與堅韌。到了周成王時,文獻中有了“于越獻舟”的記載。到了春秋時期,吳國被稱為“不能一日廢舟楫之用”的國家,越王勾踐則驕傲地將越國水鄉(xiāng)的居民描述為“以船為本,以楫為馬,往若飄風”,真是如同仙人般地瀟灑。到了西漢,吳地船只的多少甚至成了國力強弱的象征。又何止是吳越地區(qū)呢?我們的始祖黃帝,在開天辟地之時,是混沌,是革囊,是溫敦,是葫蘆——有專家曾用這種形象有趣的語言解說黃帝。他們認為,黃帝號軒轅,軒轅即天黿,天黿是族徽是圖騰。這個圖騰的形象,便是一個人伏在草囊上渡河。漸漸地,人們又從革囊和葫蘆上演化出瓠、盤古的神話與史話。于是,虛實難辨的“黃帝”駕著牛皮囊或瓠木而成的舟,駛出混沌,駛出洪荒,迎來了文明的曙光。P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