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苜蓿褐斑病的分布
二、苜蓿褐斑病的危害與損失
(一)苜蓿褐斑病對苜蓿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ǘ┸俎:职卟俎F焚|的影響
第一章 苜蓿褐斑病的研究方法
一、病害的調查
?。ㄒ唬┱{查的類別
?。ǘ┤臃椒?br /> (三)分級標準及病情記載
二、苜蓿假盤菌
(一)苜蓿假盤菌的分離和培養(yǎng)
?。ǘ┸俎<俦P菌DNA的提取方法
(三)苜蓿假盤菌ISSR反應體系的建立
?。ㄋ模┎煌貐^(qū)苜蓿假盤菌ISSR指紋分析
三、苜蓿褐斑病
(一)苜蓿褐斑病接種方法
?。ǘ┸俎:职卟”Wo酶系統(tǒng)的研究
(三)苜蓿褐斑病分子標記方法
第二章 苜蓿褐斑病的癥狀及診斷
一、苜蓿褐斑病的癥狀
?。ㄒ唬┸俎:职卟〉耐獠堪Y狀
?。ǘ┸俎J芗俦P菌侵染后的組織結構變化和病理變化
二、苜蓿褐斑病的診斷程序
(一)癥狀的觀察和顯微鏡檢查
?。ǘ┎≡姆蛛x
?。ㄈ┲虏⌒詼y定
第三章 苜蓿假盤菌的生物學特性
一、苜蓿假盤菌及其菌落的形態(tài)特征
?。ㄒ唬┸俎<俦P菌的形態(tài)特征
?。ǘ┚涞男螒B(tài)特征
二、苜蓿假盤菌的生殖特點
三、苜蓿假盤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一)苜蓿假盤菌的營養(yǎng)特性
?。ǘ┸俎<俦P菌的生理特性
(三)苜蓿假盤菌的致病性和侵染性
?。ㄋ模┸俎<俦P菌ISSR遺傳多樣性研究
?。ㄎ澹┬〗Y
第四章 植物的抗病機制及其遺傳
一、植物的抗病性
(一)抗病性的概念
?。ǘ┛共⌒缘念愋?br /> ?。ㄈ┲参锟共⌒缘臋C制
(四)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
二、抗病性的遺傳和變異
?。ㄒ唬┛共⌒赃z傳的研究方法
?。ǘ┛共⌒赃z傳的研究成果
?。ㄈ┘闹骺共⌒缘淖儺?br />第五章 苜蓿褐斑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ㄒ唬┸俎<俦P菌的寄生性
?。ǘ┸俎<俦P菌的寄主?;?br /> ?。ㄈ┸俎<俦P菌的致病性
(四)病原物的致病機制
二、苜蓿褐斑病的傳播方式和侵染過程
(一)傳播方式
?。ǘ┯绊懖≡鷤鞑サ沫h(huán)境因素
?。ㄈ┸俎:职卟〉那秩具^程
三、病害循環(huán)
(一)苜蓿假盤菌的越冬和越夏
?。ǘ┏醮吻秩竞驮俅吻秩?br /> 四、病害的流行
?。ㄒ唬┎『α餍械幕緱l件
(二)病害流行的變化
第六章 苜蓿褐斑病的防治途徑
一、田間管理措施
?。ㄒ唬┖侠磉M行草地排灌
(二)科學施肥
?。ㄈ┖侠淼姆N植方式
(四)合理利用草地
?。ㄎ澹└愫貌莸匦l(wèi)生
二、化學防治措施
三、抗病品種選育
四、生物防治措施
?。ㄒ唬┛股饔?br /> ?。ǘ┘纳F象
(三)交互保護
?。ㄋ模└偁幾饔?br />第七章 苜蓿褐斑病的抗病育種
第八章 苜蓿病害的鑒定標準
附錄 常用試劑的配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