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射頻識別技術(第3版)

射頻識別技術(第3版)

射頻識別技術(第3版)

定 價:¥39.00

作 者: (德)芬肯才勒
出版社: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通信技術理論與基礎

ISBN: 9787121029172 出版時間: 2006-10-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 頁數(shù): 333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章節(jié)介紹關于RFID技術的作用原理、物理及數(shù)據(jù)技術基礎。以前,就RFID工藝領域的工藝發(fā)展所撰寫的書籍,只是由一般的科學基礎構成,缺少動態(tài)趨勢的內容。本書借助于大量的圖像和繪圖,本書形象地給出RFID-工藝的描述。同時,物理基礎描寫了特殊的重點,由這些基礎構成內容豐富的章節(jié),并結合實際給出特殊值。本書是由德國Carl Hanser出版社出版的面向實際應用的專業(yè)性射頻識別技術的書籍。本書主要介紹射頻識別技術的工作原理、射頻識別(RFID)系統(tǒng)的特征、射頻識別系統(tǒng)的物理基礎、國際標準與規(guī)范、編碼和調制、數(shù)據(jù)的完整性與安全性、閱讀器與應答器的結構和制造;本書列舉了訂票、公交、安檢、商業(yè)、圖書館、體育比賽、動物識別、工業(yè)自動化等方面的應用示例。本書作為一本注重實際應用的專業(yè)性技術參考書,不僅適用于從事射頻識別技術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有關專業(yè)的大專院校師生,同時也適用于復合型的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人員。

作者簡介

暫缺《射頻識別技術(第3版)》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1章導論
    1.1自動識別系統(tǒng)
    1.1.1條形碼系統(tǒng)
    1.1.2光學符號識別
    1.1_3生物識別
    1.1.3.1語音識別
    1.1.3.2指紋法(指紋鑒定法)  
    1.1.4 IC卡
    1.1.4.1存儲器卡
    1.1.4.2微處理器卡
    1.1.5射頻識別(RFID)系統(tǒng)
    l_2各種識別系統(tǒng)的比較
    1.3射頻識別(RFID)系統(tǒng)的組成
第2章射頻識別(RFID)系統(tǒng)的區(qū)別特征
    2.1基本區(qū)別特征
    2.2應答器的構造形式
    2.2.1盤狀和硬幣形
    2.2.2玻璃外殼
    2.2.3塑料外殼
    2.2.4 q-具和氣體瓶子的識別
    2.2.5鑰匙和鑰匙扣
    2.2.6手表式
    2.2.7 ID-1型非接觸式Ic卡-
    2.2.8智能標簽
    2.2.9片上線圈
    2.2.10其他的結構形式
    2-3頻率、作用距離和耦合
    2.4應答器中的信息處理
    2.5射頻識別(RFID)系統(tǒng)的選擇準則
    2.5.1  作頻率
    2.5.2作用距離
    2.5.3可靠性要求
2.5.4存儲器容量
第3章基本作用原理
    3.1 1位應答器.
    3.1.1射頻
    3.1.2微波.
    3.1.3分頻器.
    3.1.4電磁法.
    3.1.5聲磁法.
    3.2全雙工和半雙工.
    3.2.1電感耦合.
    3.2.1.1無源應答器的供電-
    3.2.1.2應答器至閱讀器的數(shù)據(jù)傳輸
    3.2.2電磁反向散射耦合
    3.2.2.1應答器的供電
    3.2.2.2應答器至閱讀器的數(shù)據(jù)傳輸
    3.2.3緊耦合.
    3.2.3.1應答器的供電
    3.2.3.2應答器至閱讀器的數(shù)據(jù)傳輸
    3.2.3.3閱讀器至應答器的數(shù)據(jù)傳輸
    3.2.4電耦合.
    3.2.4.1無源應答器的供電
    3.2.4.2應答器至閱讀器的數(shù)據(jù)傳輸
    3.3時序法.
    3.3.1  電感耦合.
    3.3.1.1應答器的供電
    3.3.1.2全雙工、半雙工和時序系統(tǒng)的比較
    3.3.1_3應答器至閱讀器的數(shù)據(jù)傳輸
    3.3.2表面波應答器
第4章射頻識別系統(tǒng)的物理基礎..
    4.1磁j歷.
    4.1.1磁場強度日.
    4.1.1.1  導體回路中的磁場強度曲線H(x)  
    4.1.1.2最佳天線直徑
    4.1.2磁通量和磁通量密度
    4.1.3電感L.
    4.1.3.1導體回路的電感
    4.1.4互感M.
    4.1.5耦合因數(shù)七.
    4.1.6感應定律.
4.1.7諧振
    4.1.8應答器的實際工作“
    4.1.8.1應答器的供電
    4.1.8.2電壓調節(jié)“
    4.1.9動作磁場強度Hmi。一
    4.1.9.1應答器系統(tǒng)的“能量作用范圍”  --
    4.1.9.2閱讀器的作用范圍“
    4.1.10應答器一閱讀器系統(tǒng)
    4.1.10.1應答器的復數(shù)變換阻抗乙一
    4.1.10.2影響z:的變量
    4.1.10.3負載調制”
    4.1.11系統(tǒng)參數(shù)的測量
    4.1.11.1耦合因數(shù)七的測量
    4.1.11.2應答器諧振頻率的測量
    4.1.12磁性材料
    4.1.12.1磁性材料和鐵氧體的性質
    4.1.12.2低頻應答器內的鐵氧體天線
    4.1.12.3金屬周圍的鐵氧體屏蔽
    4.1.12.4金屬中的應答器構造
  4.2電磁波
    4.2.1電磁波的產(chǎn)生
    4.2.1.1導電回路從近場向遠場的過渡
    4.2.2輻射功率密度(坡印廷矢量)s
    4.2.3場波阻抗和電場強度E
    4.2.4電磁波的極化
    4.2.4.1電磁波的反射
    4.2.5天線
    4.2.5.1增益與方向性-
    4.2.5.2 EIRP和ERP
    4.2.5.3輸入阻抗
    4.2.5.4有效面積和反射橫截面
    4.2.5.5有效長度
    4.2.5.6偶極天線
    4.2.5.7 Yagi-Uda天線
    4.2.5.8片狀或微帶天線
    4.2.5.9縫隙天線
    4.2.6微波應答器的實際工作
    4.2.6.1應答器的等效電路圖
    4.2.6.2無源應答器的供電
4.2.6.3有源應答器的供電
    4.2.6.4反射與釋放
    4.2.6.5應答器的動作靈敏度
    4.2.6.6調制的反向散射
    4.2.6.7閱讀器作用范圍
    4.3表面波.
    4.3.1表面波的形成.
    4.3.2表面波的反射.
    4.3.3表面波應答器的功能結構.
    4.3.4傳感器效應.
    4.3.4.1反射延遲線.
    4.3.4.2諧振傳感器.
    4.3.4.3阻抗傳感器.
    4.3.5轉換傳感器.
第5章頻率范圍和允許使用的無線電規(guī)范
    5.1使用的頻率范圍.
    5.1.1頻率范圍9~135 kHz.
    5.1.2頻率范圍6.78 MHz.
    5.1.3頻率范圍13.56 MHz.
    5.1.4頻率范圍27.125 MHz.
    5.1.5頻率范圍40.680 MHz.
    5.1.6頻率范圍433.920 MHz.
    5.1.7頻率范圍869.0 MHz.
    5.1.8頻率范圍915.0 MHz.
    5.1.9頻率范圍2.45 GHz.
    5.1.10頻率范圍5.8 GHz.
    5.1.11頻率范圍24.125 GHz.
    5.1.12電感耦合式射頻識別系統(tǒng)的頻率選擇.
    5.2允許使用的歐洲規(guī)范.
    5.2.1 CEPT/ERC REC 70-03(歐洲郵政、電信會議/電子研究中心).
    5.2.1.1附錄1:非規(guī)范的短距離設備.
    5.2.1.2附錄4:鐵路應用.
    5.2.1.3附錄5:公路運輸與流量遙測.
    5.2.1.4附錄9:電感式應用~.
    5.2.1.5附錄11:射頻識別系統(tǒng)應用.
    5.2.1.6頻率范圍868 MHz.
    5.2.2 EN 300330:9 kHz,~25 MHz.
    5.2.2.1載波功率——磁場強度發(fā)射器的極限值.
    5.2.2.2寄生輻射.
5.2.3 EN 300220.1,EN 300220-2
    5.2.4  EN 300440
    5.3在歐洲允許使用的國家規(guī)范
    5.3.1德國
    5.4允許使用的國家規(guī)范
    5.4.1美國
    5.4.2未來的發(fā)展:美國一日本一歐洲
第6章編碼與調制一
    6.1基帶中的編碼
    6.2數(shù)字調制法
    6.2.1振幅鍵控(ASK)  
    6.2.2 2-FSK(頻移鍵控)
    6.2.3 2-PSK(相移鍵控)
    6.2.4使用副載波的調制法
第7章數(shù)據(jù)的完整性
    7.1校驗和法
    7.1.1奇偶校驗
    7.1.2縱向冗余校驗(LRC)法
    7.1.3循環(huán)冗余碼校驗(CRC)法
    7.2多路存取法——防沖突法
    7.2.1空分多路(SDMA)法
    7.2.2頻分多路(FDMA)法
    7.2.3時分多路(TDMA)法
    7.2.4防沖突法舉例
    7.2.4.1 ALOHA法
    7.2.4.2時隙ALOHA法
    7.2.4.3 Z.進制搜索算法
  第8章數(shù)據(jù)的安全性
    8.1互相對稱的鑒別
    8.2用導出密鑰的鑒別
    8.3加密的數(shù)據(jù)傳輸
    8.3.1流密碼
  第9章標準化
    9-1動物識別
    9.1.1國際標準ISO 11784——代碼結構
    9.1.2國際標準ISO 11785——技術概念
    9.1.2.1需求
    9.1.2.2全雙工/半雙工系統(tǒng)
9.1.2.3時序系統(tǒng)
    9.1.3 ISO 14223——增強型應答器
    9.1.3.1第1部分:空氣接口
    9.1.3.2第2部分:代碼與命令結構
    9.2非接觸式IC卡
    9.2.1  國際標準ISO 10536——緊耦合IC卡
    9.2.1.1第1部分:物理特性
    9.2.1.2第2部分:耦合區(qū)的尺寸和位置
    9.2.1-3第3部分:電信號和復位規(guī)程
    9.2.1.4第4部分:復位應答和傳輸協(xié)議
    9.2.2國際標準ISO 14443——近耦合Ic卡
    9.2.2.1第1部分:物理特性
    9.2.2.2第2部分:射頻接口
    9.2.2.3第3部分:初始化與防沖突
    9.2.2.4第4部分:傳輸協(xié)議
    9.2.3國際標準ISO 15693——疏耦合IC卡(VICC)
    9.2.3.1第1部分:物理特性
    9.2.3.2第2部分:空氣接口與初始化
    9.2.4國際標準ISO 10373——識別卡的測試方法
    9.2.4.1第4部分:緊耦合Ic卡的測試方法
    9.2.4.2第6部分:近耦合IC卡的測試方法
    9.2.4.3第7部分:疏耦合IC卡的測試方法
    9.3德國工業(yè)標準/國際標準DIN/ISO 69873    512具和夾具用的數(shù)據(jù)載體
    9.4國際標準ISO 10374——集裝箱自動識別
    9.5德國工程師協(xié)會規(guī)范VDI 4470——貨物安全系統(tǒng)
    9.5.1第l部分:安檢門系統(tǒng)的檢查規(guī)范
    9.5.1.1錯誤報警率的測定
    9.5.1.2檢出率的測定
    9.5.1.3規(guī)范VDI 4470中的表格
    9.5.2第2部分:去激活設備的檢查規(guī)范
    9.6貨物與商品管理
    9.6.1國際標準ISO 18000系列
    9.6.2全球標簽初始化
9.6.2.1全球標簽傳輸層(物理層)
9.6.2.2全球標簽通信和應用層
第10章  電子數(shù)據(jù)載體的結構
    10.1具有存儲功能的應答器
    10.1.1高頻接口.
    10.1.1.1線路舉例:用副載波的負載調制.
10.1.1.2線路舉例:符合國際標準ISO 14443應答器的高頻接口
    10.1.2地址和安全邏輯
    10.1.2.1狀態(tài)機
    10.1.3存儲器結構
    10.1.3.1只讀應答器
    10.1.3.2可寫入式應答器
    10.1.3.3具有密碼功能的應答器
    10.1.3.4分段式存儲器
    10.1.3.5 MIFARE——應用指南
    10.1.3.6雙端ISl EEPROM
    10.2微處理器
    10.2.1雙端口卡
    10.2.1.1 MIFARE~增強型
    10.2.1.2雙端口卡的最新概念
    10.3存儲器技術
    10.3.1 RAM
    10.3.2 EEPROM
    10.3.3 FRAM-
    10.3.4 FRAM和EEPROM的性能比較
    10.4物理參數(shù)的測量
    10.4.1具有傳感器功能的應答器
    10.4.2用微波應答器進行的測量
    10.4.3表面波應答器的傳感器效應
第11章閱讀器
    11.1應用系統(tǒng)中的數(shù)據(jù)流
    11.2閱讀器的組成
    11.2.1高頻接口
    11.2.1.1電感耦合系統(tǒng)(FDX/HDX)
    11.2.1.2微波系統(tǒng)(HDX)
    11.2.1.3時序系統(tǒng)(SEQ)
    11.2.1.4用于SAW(表面波)應答器的微波系統(tǒng)
    11.2.2控制單元
    11.3低成本的IC卡閱讀器U2270B
    11.4電感耦合系統(tǒng)的天線連接
    11.4.1供電電路
    11.4.2通過同軸電纜供電
    11.4.3品質因數(shù)Q的影響
    11.5閱讀器的結構形式
    11.5.1 OEM閱讀器
11.5.2  業(yè)用閱讀器
    11.5.3便攜式閱讀器-
第12章應答器和非接觸式lC卡的制造..
    12.1玻璃和塑料應答器
    12.1.1模塊制造.
    12.1.2應答器半成品
    12.1.3整合成品
    12.2  非接觸式Ic卡..
    12.2.1線圈制造
    12.2.1.1繞制工藝
    12.2.1.2布線工藝
    12.2.1.3絲網(wǎng)印刷工藝
    12.2.1.4蝕刻工藝
    12.2.2連接工藝
    12.2.3層壓工序
第13章應用實例..
    13.1非接觸式Ic卡
    13.2公共交通
    13.2.1狀況
    13.2.2要求
    13.2.2.1交易時間
    13.2.2.2天氣適應性,使用壽命,操作便利性
    13.2.3用射頻識別系統(tǒng)的優(yōu)點
    13.2.4電子車票的收費模式
    13.2.5市場潛力
    13.2.6項目實例
    13.2.6.1韓國:首爾
    13.2.6.2德國:呂內堡,奧爾登堡
    13.2.6.3歐盟的“ICARE'’和“CALYPSO'’項目
    13.3票務應用
    13.3.1漢莎航空公司的Miles&More卡-
    13.3.2訂滑雪票
    13.4門禁控制:
    13.4.1在線系統(tǒng)
    13.4.2離線系統(tǒng)
    13.4.3應答器系統(tǒng)
    13.5交通系統(tǒng)
    13.5.1  Eurobalise$21-
    13.5.2國際集裝箱運輸
13.6動物識別
    13.6.1牛的飼養(yǎng)
    13.6.2信鴿競賽
    13.7電子閉鎖防盜裝置
    13.7.1  閉鎖防盜裝置的功能
    13.7.1.1檢查單獨的序列號
    13.7.1.2變換編碼方法(滾動編碼)
    13.7.1.3利用固定密鑰的加密法(確證身份)
    13.7.2進展情況回顧
    13.7.3未來展望
    13.8容器識別
    13.8.1儲氣瓶和化學容器
    13.8.2垃圾清除
    13.9體育活動
    13.10 52業(yè)自動化
    13.10.1  工具識別
    13.10.2  業(yè)化生產(chǎn)
    13.10.2.1集中控制
    13.10.2.2分散控制
    13.10.2.3使用射頻識別系統(tǒng)的好處
    13.10.2.4射頻識別系統(tǒng)的選擇
    13.10.2.5項目實例
  13.11醫(yī)學應用
第14章附錄
    14.1聯(lián)系地址、協(xié)會和雜志
    14.1.1工業(yè)協(xié)會
    14.1.2專業(yè)雜志
    14.1.3射頻識別系統(tǒng)的網(wǎng)址
    14.2相關的標準和規(guī)范
    14.2.1標準及規(guī)范的獲取來源
    14.3參考文獻
    14.4  印制電路板布線
    14.4.1符合ISO 14443標準的測試卡
    14.4.2場發(fā)生器線圈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