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本個人的文集,本書反映了作者二十年來的學思過程。這個過程雖然不能說完全自覺,卻隱然有一個追尋的目標指引著探索的大方向。我試著把這個追尋的目標歸結為"人文尋求"。在這個意義上,本書可視為人文尋求留下的足跡的記錄,故稱"人文尋求錄"。誠然,這種尋求涵蓋了文化的物質與制度層面,并涉及形而上與宗教領域,但是它的目光始終盯在人的身上。它的核心是對人的叩問?!?,大家知道,人必須而且只能從自己生長于其中的群體的文化中汲取知識與價值,以充實自己,否則不僅在生存中寸步難行,而且即便生存下來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或是一個“臭皮囊”?!ㄒ虼耍┤宋膶で髣荼赝瑫r包括人的尋求和文化的尋求兩方面,中華民族魂的再塑造也勢必和中國文化向何處去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本書所涉及的幾位美國學者哲人都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如文學、史學、哲學、人類學、美國學(中,從各自的研究視角出發(fā),對這些問題和關切做出自己的回答。事實上,他們都是美國當代各自領域中人文主義的代表性人物。我認為人文尋求不僅是中國大陸許多學者和我自己的尋求,而且也是本書所介紹的幾位美國學人的尋求。換言之,盤旋在太平洋兩岸學者心中的問題意識是交叉重疊的。事實上,正是這種交叉和重疊吸引了我,驅使我去研究他們的思想。這種研究實質上可以視為圍繞著同一巨大問題意識中若干具體的議題展開的多邊的、跨文化的思想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