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虧灌溉是國際上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以來出現的一種新的節(jié)水灌溉技術,其基本思想是就基于作物的生理生化作用受到遺傳特性或生長激素的影響,在作物生長發(fā)育的某些階段主動的施加一定的水分脅迫(即人為地讓作物經受適度的缺水鍛煉),從而影響其光合產物向不同組織器官的分配,達到提高經濟產量而舍棄營養(yǎng)器官的生長量及有機合成物的總量,而時因營養(yǎng)生長減少還可提高作物種植密度,提高總產量、減少棉花、果樹等作物的剪枝工作量,改善產品品質。國際上有關調虧灌溉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果樹和番茄等蔬菜作物,對大田作物的研究較少。在調虧灌溉研究方面摸清了不同階段調虧對作物生長發(fā)育和生理影響的機制,有助于從理論上認識作物不同階段水分脅迫對水分散失、興合作用及其產物分配與向經濟產量轉化效率影響的動態(tài)過程,確定調虧灌溉條件下作物群體光合產物的最優(yōu)分配策略;探索不同階段經歷不同程序的虧水后重新復水對生長和產量的補償效應;在認識作物節(jié)水生理機制的基礎上,最充分的利用作物自身的生理生化特性,以便在作物生長的某階段有意識地對其進行虧水處理使其經受適度的水分脅迫,利用作物自身的調節(jié)和補償功能最終達到節(jié)水增產的目的,此方面的系統(tǒng)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外有關大田作物調虧灌溉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