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關中西詩學對話的話題相當熱門,學界人士就其必要性、可能性、發(fā)展方向、選擇途徑等展開多方面論述,發(fā)表了不少好的意見,但實際對話的成績仍不顯著。為解決這一研究障礙,特編輯此書。全書分上中下三編:情志篇、境象篇和言辭體式篇。古老的中國文明,就其精神生活的層面而言,經常煥發(fā)出一種詩性智慧的光輝,其突出的標志便在于對生命理念的強調和發(fā)揚。如以天地萬物為一氣化生,視大化流行為生生不息,在價值觀念上“重生”、“厚生”,乃至將天人及人際間的組合秩序歸結為生命和諧等,雖處處帶有古代中國宗法式農業(yè)社會的烙印,而透過其歷史的外衣,仍可窺見內里深藏著的人性本真。這或許是華夏文明歷經久遠而迄未喪失其動人魅力的重要原因。作為傳統(tǒng)詩性智慧的結晶,中國詩學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深處,不僅積累豐厚,特色鮮明,亦且自成統(tǒng)系,足具精義。清除其歷史的雜質,抉發(fā)其思想的精微,在現代語境下予以新的闡釋,是完全有可能為人類詩學的未來發(fā)展作出其重大貢獻的。然則,什么是中國詩學的主導精神呢?據我看來,也就在于它從民族文化母胎里吸取得來的生命本位意識。正是這種生命意識,貫串著它的整個機體,支撐起它的邏輯構架,滲透到它的方方面面,從而形成了它獨特的民族風采和全人類意義,值得我們仔細探討。近年來,一些學者已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但還有深入的余地。本書嘗試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開拓,先就一些基本范疇和命題中蘊含的核心理念稍加提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