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師從國際知名的漢學家、中國史專家、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史景遷(JonathanD.Spence),并為史景遷著作《追尋現代中國》(中文繁體版)作序。 本書在時間上以清代前期的十七、十八世紀為重心,往前追溯至宋朝,向后延伸到鴉片戰(zhàn)爭前夕,時間跨度約一千年,意在較長的時空架構下,尋找中國人參與海事活動的軌跡,探究海洋中國的發(fā)展態(tài)勢。本書內容有考證,有分析;在經濟、貿易之外,更擴及人員的互訪與文化的交流。.舊的論題,如鄭和下西洋,作者提出新的看法,從追尋蘇木、胡椒與長頸鹿來探討船隊成行的動機。 新開發(fā)的論題,如在討論中國與東南亞的文化交流中,指出中文常見的 “公司”一詞,早在十七世紀以后就已成為馬來文的字根;再如海參何時開始成為中國人腹中之物,等等,于嚴肅的學術意義之外,別具一般性的趣味。..涉及了中國與東南亞、歐洲地區(qū)的交往,特別注重廣州與廈門的對外貿易所引發(fā)的種種問題,對中國在古代亞洲的海洋貿易網絡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了深入的探討。 對廣東十三行歷史上最顯赫的人物潘啟官一世及他的兒子潘有度,1934 年被西方人視為世界首富的伍秉鑒都有詳細的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