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瑪的儀式活動,有三個主要類型:村寨集體祭祀性質的“跳擺手”;家庭還愿性質的“玩菩薩”;個人驅邪捉鬼性質的“解邪”。其中,因為社會組織形式的徹底改變,跳擺手已經完全失去了祭祀性質,變成多半是由地方文化機構組織的年節(jié)文化娛樂活動。而解邪功能單一,時間短,內容有限。只有“玩菩薩”儀式是我們認識梯瑪、了解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乃至追溯土家族原生社會的金鑰匙。梯瑪的“玩菩薩”儀式,據清代地方志記載和當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調查,曾經廣泛注行于酉水流域及周邊地區(qū),但因歷史上進行的禁止與主流文化的影響,流行逐步縮小了信奉的虔誠度逐漸降低。尤其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合作化運動引起的社會結構的巨變,使得殘存區(qū)域內的殘余活動也被迫驟然停止。八十年代以后對民族文化進行搶救和復興,部分殘存梯瑪試圖恢復活動,終因還愿鏈條斷裂已久而大都沒有繼續(xù)。目前,民間自發(fā)進行的“玩菩薩”活動已經極其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