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向何處去?文學理論在新的文化語境中的生存方式與發(fā)育方向,已成為文學理論學科建設與文學理論學問深化所必需面對的一個迫切課題。在我們看來,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的文學學,應直面現(xiàn)代文學理論在跨文化的時空中發(fā)生發(fā)育旅行傳播之原生態(tài),積極涵養(yǎng)多元對話的“復調意識”,開放胸懷,拓展眼界,從一個國度一個地區(qū)的理論框架中走出去,從那種不是“言必稱希臘”就是“言必稱羅馬”非此即彼譯一而從的思維定勢中走出去,多一些參照系。這就需要將文學理論置于它發(fā)育于其間的原初文化語境之中,置于它旅行于其間的彼此異質的不同文化的交往之中,而進行跨文化的文學理論研究;鑒于文學理論在我國的發(fā)育處于生態(tài)失衡狀態(tài),我們要恪守陣地,堅守本位,既抵抗一味“載道”的“準文論”對文學之自主自律的踐踏,也抵抗一味“行道”的“大文論”對文學理論核心命題的疏離,既關心“文學性”的生成機理,也關注“文學場”的動作機制。這就需要對文學理論本身的發(fā)育狀況也加以審視,需要對文學理論軸心環(huán)節(jié)上的思想成果加以深度檢閱。質言之,既追求思想視野的開闊,又追求學術定位的明確,針對我們自己的問題,多方位地吸納,有深度地開采,在開放中有所恪守,在對話中有所建構——應是我們的文學理論探索的基本思路,也是“跨文化的文學理論研究”而不是“跨文學的文化理論”的基本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