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千年之尾,澳門繼香港之后回歸祖國母親懷抱之際,一首《七子之歌》,直撞全世界炎黃子孫的心扉。誰沒有自己的母親?將祖國比作母親,正是這種愛的一種升華。而對生身母親那種本真的愛,則是人性中一種最天然又最深刻的情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情感是世界上一切真、善、美的基礎。然而,世紀之交,在社會經濟生活的市場化轉軌中,人們卻驚訝地看到,“金錢”、“利欲”竟會腐蝕人們到如此地步:不止一起少年殺母案見諸報端,所用手段之殘忍令人發(fā)指,令人心寒;與此同時,畸形的“應試教育”,又逼使一些父母在“望子成龍”的初衷下殘害親子。在一起起極端事件和普遍存在的人情淡薄的現(xiàn)實面前,大聲謳歌母愛,呼喚親情,就顯得尤為必要。同心出版社最新推出的《中國文化名人憶母親》叢書,就是在這種共識下產生的。它凝聚了擔負教育責任的出版者對社會、對青年關注的目光。 當今學界耆宿季羨林先生為叢書作序說:“大千世界,愛有多端,但是最純真、最無私、最無回報之心,幾乎近于本能的愛,就是‘母愛’”,“每個人一生下來,受到人間第一愛就是母愛,告訴他人間并不凄清而是充滿了溫暖的是母親”。季先生的散文名篇《賦得永久的悔》中亦有這樣的話:“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注:指高粱餅子)。” 書中收入二百多位學者、作家、藝術家的文章。叢書用編年體排列,從上個世紀末出生的文化大師胡適、郭沫若、馮友蘭,到本世紀60年代出生的文壇新秀,均懷著悠悠寸草之心,寫下回憶母親的美文佳作??v貫近一個世紀,從社會生活各個不同的角度道出“春暉”的溫暖。 每個人都能講出一段母親的故事,每個人的故事都生動感人。然而,讓我們聽聽“文化名人”們講的母親故事吧,也許它們更能折射出民族的歷史、時代的進程和人類心靈的光芒。 母親的故事還在講,母親的故事永遠講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