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近代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
一、民族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
二、從“保教”、“存學”到“東方化”
三、“吾人之天職在實現吾人之理想生活”
四、文化民族主義:一柄雙刃劍
中國近代歷史的發(fā)展與反封建主義
一、洪秀全與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二、維新派超越了太平天國的農民領袖
三、孫中山革命派開創(chuàng)了正規(guī)意義上的新時代
四、不應苛求古人
歐戰(zhàn)后中國社會文化思潮的變動
一、“西方的沒落”與世界文化的對話
二、馬克思主義者、西化派、東方文化派
三、“科學與玄學”之爭的再認識
“中國本位”與“全盤西化”的論爭
一、“十教授宣言”
二、“中國本位”與“全盤西化”的對立
三、一場遠離真理的紛爭
晚清國粹派的文化觀
一、國粹、國學、國魂
二、“古學復興,此其時矣”
三、“不類方更為榮,非恥之分也”
四、國粹派文化觀的歷史地位
學衡派的文化觀
一、學衡派文化觀運思的理路
二、“以發(fā)揚光大中國文化為己任”
三、“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文化,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
四、學衡派文化思考的得失
晚清國粹派論孔子
一、孔子是人;不是神
二、真孔子與假孔子
三、孔子評議
四、“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鋪墊
晚清國粹派對中國古代學術史的探討
一、將儒學歸入諸子學研究
二、系統(tǒng)探討古代學術變遷的大勢
三、實事求是論清學
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
一、反省現代性:一個新的思想支點
二、新文化運動的驍將:求同存異
三、殊途同歸:歸趨“整理國故運動”
四、梁啟超在新文化運動中不失自己獨立的地位
梁啟超的愛國論
一、從《說群》到《愛國論>>
二、愛國與救國
三、愛國與“國民之自覺”
四、梁啟超愛國論的特色與現代意義
劉師培的史學思想
一、通史致用:藉史助益革命
二、劉師培的新史學主張
三、劉師培新史學著作的價值
新人文主義與胡先□的教育思想
一、胡先□與新人文主義
二、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思想
三、改造中國教育體制的構想
四、胡先輔教育思想之局限
白壽彝先生的歷史教學改革思想
一、歷史教學改革應當服務于歷史教育總的目的
二、“這件事情,關系歷史系課程改革,甚為重要”
三、講究教學方法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四、白先生教學改革思想的歷史考察
道光朝的河政
一、“蓄清敵黃,漸復舊規(guī),照常濟運”政策的破產
二、“國家大利大害,當改者豈惟一河”
三、河政敝壞的嚴重后果
道光朝的漕政
一、漕弊積重難返
二、經世派與海運
三、畿輔屯田與改征折色之議
四、漕弊加劇了道光朝統(tǒng)治危機
張佩綸與馬尾海戰(zhàn)
一、清流健將
二、馬尾海戰(zhàn)失敗的檢討
三、張佩綸難逃其咎
西、馬尾海戰(zhàn)與張佩綸的人生悲劇
中國近代史研究四十年
一、“十七年”中國近代史學科的形成與發(fā)屈
二、十年“文革”的曲折
三、新時期的新生面
四、幾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