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特色:首先,它盡可能簡于解釋而詳于造句,一反死記硬背詞語解釋的傳統(tǒng)做法。詞語的詞義在詞典里是死的,而在句子當中是活的,是異彩紛呈的。本書將每一個詞語造出各種形式的句子,讓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用法,比較全面而靈活地理解詞語。不少人認為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使用,固然有理,但世上沒有一個會浮水的人是先背誦力學和運動學的原理之后才下水學習游泳,世上也沒有一個母親先將詞語解釋清楚然后才教孩子說話,由此可見讓學生在使用中學習、理解是多么重要。小學生會用的詞不一定會解釋,背熟了解釋的詞語并不一定懂,更不要說運用了。只有讓他們多多接觸千姿百態(tài)的語言實踐,聽多了,看多了, 自然而然就理解消化了。即使是文盲:他們雖然不能給“媽媽”下個確切的定義,但“媽媽”是什么意思相信他們人人都是懂的,所以,本書不因襲前人做法,而是強調讓學生在詞語的各種用法中學習、理解。其次,造句時一個詞語在主、謂、賓、定、狀、補等句子成分中能充當哪幾種,詞語的本文、引申義、比喻義、借代義的用法以及詞義的實用和虛用,可以說力爭做到求全責備,應有盡有。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們盡可能多地接觸詞語各種各樣的用法。由于兒童階段的孩子都具有模仿的天性,他們不自覺地學習了這些用法,今后在語言實際中就能靈活運用,游刃有余。這樣做才算真正實施了素質教育,比起傳統(tǒng)教育、應試教育來,實在要科學得多,先進得多,有效得多。再次是講究造句由易到難的梯度,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分年級按照讀者的不同水平進行造句。這樣,既保證了各年級難易梯度,知識的準確性和語言的規(guī)范性,又做到了時代感鮮明,句子生動活潑。而傳統(tǒng)教法和應試教法單獨追求準確性、規(guī)范性,其他方面則很少考慮。相形之下,本書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語文素質的提高確實都很有幫助。另外,本書是分年級按音序編排的,有利于各年級學生查找;為了便于復習時使用,本書后還附有按音序排列的音節(jié)索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