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文學文學理論中國詩性文化

中國詩性文化

中國詩性文化

定 價:¥59.80

作 者: 劉士林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叢編項: 劉士林中國詩性文化系列
標 簽: 詩歌詞曲

ISBN: 9787544317214 出版時間: 2006-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 頁數(shù): 49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古生物學研究揭示,物種的滅絕和變異,都根源于自然界固有食物鏈的突然中斷,人類的起源亦如此。要而言之,一是第四紀冰川以及大洪水時代對原始食物資源的巨大破壞,正是在食物再分配過程中導致了人類與自然界的分離;二是隨著青銅時代原始公有制的瓦解以及軸心期私有制的成熟,它加劇了人類社會內部食物分配的激烈競爭,從而促發(fā)了人類個體精神生命的覺醒。中國文明正是在對食物匱乏與分配的持續(xù)應戰(zhàn)中,創(chuàng)造出其以生命倫理學為本體內涵的中國詩性文化。由于食物資源分配的壓力,在軸心時代,私有制運動實則成為一種席卷全球的時代大潮,正是在對這一挑戰(zhàn)的回應中,人類共通的詩性智慧開始發(fā)生變異。這種變異對人類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于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產(chǎn)層面上自然的對象化;二是人自身生產(chǎn)層面上的生命的主體化。它們正是針對著詩性智慧的天人合一形態(tài)而發(fā),由于早期世界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方式影響,于是從中分別產(chǎn)生出古埃及的死亡倫理學、古希臘的死亡哲學、古印度的死亡宗教學以及中國文明的生命倫理學。具體而言,本書主要討論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從原始形態(tài)的角度,漢語中詩的本源即甲骨文中的“寺”,這是中國文明最古老的食物分配制度,其本質特征可歸結為非對象化與非主體化,所以它正是反對私有制進程的歷史產(chǎn)物。當然,與現(xiàn)代文明中的反異化思潮根本不同,它是一種回歸詩性智慧的精神奮斗。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文化的根本秘密正在于中國詩學之中;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本書依次闡述了中國詩性文化的發(fā)生背景,歷史形態(tài),軸心期的連續(xù)性,以及它所提供的生命詩化方式。目的在于指出:盡管其表現(xiàn)形態(tài)在歷史中屢有變異,但其以生命倫理學為精神硬核的詩性精神,卻始終如一,這就是“天地大德曰生”,是如何憑借個體生命中從原始時代稟承而來的詩性智慧,來完成個體的死生解脫與自由的存在方式。此外,為了完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一新的理論總結,本書在方法論上也有所發(fā)展,如把歷史考古學同精神現(xiàn)象學相結合的詩學人類學方法;與傳統(tǒng)的歷史文獻學相補充的俗語文化學方法;與邏輯分析相并行的精神分析方法,以及思想源流與思想斗爭相結合的理論方法等。其目的旨在如何擺脫目前過于西方化的學術思路,以便能真正還原出中國大地上的生命歷程之原貌。正如海外新儒家所言:21世紀意味著人類又一個軸心時代的到來。本書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本體分析與理論總結,其正太史公“述往事,思來者”之意也。此中有真意,魯歌空復情。

作者簡介

  劉士林,1966年生于河北曲陽,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美學學會理事,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上海師范大學中國美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學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負責人等。自20世紀90年代始,主要從事美學、中國詩學、當代文化研究;近年來致力于“現(xiàn)代學者舊體詩詞”、“江南美學與文化”、“都市文化研究”的探索。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出版學術著作多種,代表作有《中國詩性文化》、《先驗批判》、《澄明美學》、《新道德主義》、《苦難美學》、《20世紀中國學人之詩研究》。曾獲第12屆中國圖書獎、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等。

圖書目錄

緒論 從軸心期到青銅時代
第一編 天地之心
引 言
第一章 開辟鴻蒙,誰為情種:對挑戰(zhàn)的回應
第二章 詩性智慧
第三章 主體視角:天命之謂性
第四章 自然之維:萬象為賓客
第二編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詩性倫理學的歷史形態(tài)
引 言
第五章 目擊而道存:漢語“道德”考源
第六章 胼手胝足:詩從寺新考
第七章 原始歌舞:從風詩到比詩
第八章 儀式歌舞:從興詩到賦詩
第九章 詩性政治:從雅詩到頌詩
第三編 詩云子日:軸心期的崩壞與重建
引 言
第十章 詩性文化的軸心結構
第十一章 君子遠庖廚:原儒篇
第十二章 禮與食孰重:原墨篇
第十三章 名與身孰親:原莊篇
第四編 誦之思之,其聲愈?。涸娦灾黧w的死生解脫
引 言
第十四章 詠而歸:儒家生命倫理學的本體分析與詩性內涵
第十五章 與物為春:莊子生命倫理學的本體分析與詩性內涵
第十六章 存在本身的美:禪宗生命倫理學的本體分析與詩性內涵
第十七章 天地大德日生:理學生命倫理學的本體分析與詩性內涵
第五編 此中有真意:生命的詩化之路
引 言
第十八章 涵蓋乾坤:大而化之的詩圣
第十九章 截斷眾流:行氣如虹的詩仙
第二十章 隨波逐浪:和光同塵的詩人
第二十一章 神農(nóng)氏之詩境
結語 此身雖異性長存
附錄一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二 《中國詩性文化》評論存目
后 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