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篇 日出東方事事新 獨憐國學風雨多
第一卷 上古文明儒學源 此事易經有記載
第二卷 堯舜一心為天下 后儒尊其為先祖
第三卷 大禹建國德為先 人性修養(yǎng)他重視
第四卷 夏桀亡國因失德 后儒以此誡天下
第五卷 商湯革命慰民望 武功文治商朝興
第六卷 伊尹以德正君心 殷商國脈得延伸
第七卷 紂王無道失江山 千古文明遭斷送
第八卷 文王重賢得人心 儒學源頭更豐富
第九卷 武王革命舉義旗 重視德治國興盛
第十卷 周公制禮儒先驅 道德風范他最高
第十一卷 春秋亂世禮樂崩 滄海橫流出孔子
第十二卷 孔子立志學周公 艱難困苦磨煉他
第十三卷 孔子決心救衰世 要為天下創(chuàng)儒家
第十四卷 夫子暢論仁與禮 強調人性好修養(yǎng)
第十五卷 孔子鼓勵人進取 追求大同與小康
第十六卷 夫子善于教學生 后世以他為楷模
第十七卷 孔子周游諸國家 四處碰壁志難酬
第十八卷 仲尼遭困幾生死 壯志不渝動人心
第十九卷 仲尼年邁回故國 儒者風范他確定
第二十卷 仲尼學生眾三千 七十二賢世人夸
第二十一卷 孔子贊易傾心血 闡釋事物變化因
第二十二卷 仲尼刪詩定三百 陶冶世人好性情
第二十三卷 孔子編書傳文明 揭示安邦定國策
第二十四卷 孔子定禮費苦心 處世準則他確立
第二十五卷 仲尼創(chuàng)樂資治世 完美世人好情操
第二十六卷 春秋修成孔子逝 國學規(guī)模他確定
第二十七卷 論語六經相輝映 民族精神更壯大…
第二十八卷 戰(zhàn)國儒學難有為 孔門弟子分學派
第二十九卷 大學精蘊曾子解 儒學正宗他繼承
第三十卷 子思闡述中庸意 處事中正世和諧
第三十一卷 諸子百家爭鳴放 楊墨兩家暫領先
第三十二卷 孟母三遷撫孤兒 孟軻立志學孔子
第三十三卷 孟子出國推行義 勇往直前氣浩然
第三十四卷 孟子藐視帝王威 民貴君輕震古今
第三十五卷 孟軻善于辯諸子 儒學終于成顯學
第三十六卷 孟子力倡性本善 造福人類功不小
第三十七卷 孟子論學多精辟 民族精神添力量
第三十八卷 孟子成書孟子逝 孔孟之道由此成
第三十九卷 屈原美政承仁政 上下求索傳古今
第四十卷 荀子綜合百家說 禮法兼治他首倡
第四十一卷 秦皇一統(tǒng)功巨大 棄仁滅智國早亡
第四十二卷 漢初采用無為術 諸儒相繼興經學
第四十三卷 董仲舒天人三策 漢武帝獨尊儒術
第四十四卷 武帝外儒內苛政 西漢由盛走向衰
第四十五卷 仲舒建立新儒學 功過得失均明顯
第四十六卷 蘇武牧羊守氣節(jié) 子長史記繼春秋
第四十七卷 今古學派久相爭 經師濫解經學衰
第四十八卷 外戚篡位西漢亡 東漢大興讖緯學
第四十九卷 王充堅持無神論 張衡創(chuàng)造地動儀
第五十卷 佛教道教相繼起 儒學面臨新挑戰(zhàn)
第五十一卷 黨錮災禍一而再 儒學名流屢遭害
第五十二卷 熹平石經糾時弊 兩漢儒林多奉獻
第五十三卷 魏晉儒學變玄學 學者精神太空虛
第五十四卷 道德典范諸葛亮 儒醫(yī)楷模是華佗
第五十五卷 人性修養(yǎng)無族界 魏晉儒林仍壯觀
第五十六卷 佛道兩教同昌盛 儒學又臨大挑戰(zhàn)
……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