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特殊的家庭,富有傳奇色彩的父子二人,使命追求貫穿中國近代史。從辛亥革命到建設新中國,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到改革開放;從追隨孫中山到尋找中國共產黨,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江澤民直到構建和諧社會的領導集體休戚與共。辛亥年,孝父守家而棄學從商的青年莊希泉,受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之影響,懷“知之則必能行之”的信仰心,受革命軍政府之托,奔走南洋各埠,為民族復興募餉,“自覺”加入同盟會。那時社會,盛行“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之風氣,“民不涉政”之心理已為習慣。政黨組織無嚴明紀律,成員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懊褡遄杂X”就如同沙漠之水,顯得非常珍貴。南洋募餉告段,隊員卻無意返國,有人問他:回國之事,有何打算?“希泉此番來洋,眼界大開,知我萬千僑胞愛國之熱忱,回國后當投身革命,忠心不貳,盡國民一分子之天職,執(zhí)守‘自覺’?!贝似?,棄紙醉金迷之南洋,撼然一人回國復命,一生追求共產主義。建國后自1961年起任全國僑聯代主席、主席22年。嗣子莊炎林自小受父母親莊希泉、余佩皋影響和引導,16歲參加革命,馳騁疆場。解放后致力于青年、黨政、坦贊援建、旅游、僑務等方面的建設事業(yè)。退居二線后又奉命復出,出任全國僑聯主席,秉承父志,為國家僑務及民富國強事業(yè)再續(xù)新篇。父子二人自始恪守:自覺服務于人民?!蹏?,在于行;責,在于心;信,在于誠;覺,存于品?!∽杂X、責任、講信,實乃民族之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