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宜理是著名的中國學家,也是有影響的上海問題研究專家。1948年,她出生于上海。父母都是傳教士,1931年到上海,執(zhí)教于上海的圣約翰大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裴宜理父母攜家離開上海。隔年即1951年遷居日本東京。裴宜理父母繼續(xù)在一所教會大學擔任教授。裴宜理也在日本長大。后歸國。1969年,裴宜理畢業(yè)于紐約的威廉? 史密斯學院(William Smith College),獲政治學學士學位。1971年,畢業(yè)于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獲政治學碩士學位。1978年,畢業(yè)于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獲政治學博士學位。她的教學生涯是從1972年開始的。先后執(zhí)教于密歇根大學、亞里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華盛頓大學、加里福尼亞大學、哈佛大學。她從事教授職務已有10余年,是在華盛頓大學開始這一工作的。為了中國學研究,裴宜理教授曾在中國大陸、臺灣、日本從事專業(yè)學習、研究和講學多年。她是在臺灣開始其漢語學習的。1969年和1971年,曾兩次到臺灣學習漢語。1974年至1976年,到臺灣進行專門的學術研究。1980年夏天、1988年10月、1990年年底、1993年、2000年6月,又數(shù)次抵臺灣講學。她首次回中國大陸是在1979年,當時是以美國一個代表團成員的身份來華訪問的。此后,分別在1979年至1980年、1986年至1987年,以及1983年、1984年、1988年、1992年、1993年、1995年、1996年的暑期到大陸做訪問學者。還在1981年、1988年、1992年、1995年、1998年至1999年的9月、2000年6月,在大陸講學。關于中國學研究的緣起,裴宜理回憶說,開始進學院時,還沒有想到過要進行東亞問題研究和政治學研究。但當卷入學生反對越南戰(zhàn)爭的洶涌浪潮后,開始對亞洲的革命和政治感興趣了。于是,決定到臺灣學習中文,以更好理解中國革命的發(fā)生及其意義。